题名

1940-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the Literary Supplements of Shanghai and Hong Kong Urban Legend Novels in Cross Area Literary Communication in 1940-60s: The Novels and Strategic Editing of Yi Ching

DOI

10.3966/181856492014080016002

作者

須文蔚(Wen-wei Shiu);翁智琦(Chih-chi Weng);顏訥(Na Yen)

关键词

都市傳奇 ; 易金 ; 香港時報 ; 文學傳播 ; 新感覺派 ; urban legend ; Yi Ching ; Hong Kong Times ; literary communication ; Neo-Sensationists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4 / 08 / 01)

页次

33 - 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0年代上海就開始有一批創作者以現代化都市作為創作場景,書寫人情、階級、感覺結構在都市中發生的改變,以海派、新感覺派與張愛玲的先後湧現,呈現一種上海式的「都市傳奇」。易金在上海出版《上海傳奇》,在香港被翻印為香港傳奇,顯示易金在上海時期的小說創作,曾受到香港讀者的歡迎。隨著1949年後到上海文人南遷到香港,也有大量以現代化都市作為書寫對象的作品,可與上海都市傳奇對照觀之。易金編輯《香港時報》副刊時,以「香港傳奇」為欄目,廣徵各方作者投稿,掀起1950到1960年間,香港都市傳奇小說寫作的風潮。本研究以易金的都市傳奇小說書寫與企畫編輯作為分析對象,討論他在上海與香港時期的都市傳奇書寫,分析易金的都市傳奇特色與限制。

英文摘要

In the 1940s, a group of authors emerged in Shanghai who chose the modern city as the backdrop for their literary works, writing about the changes in human interactions, social class,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as they occurred within the metropolis. Yi Ching released Shanghai Legend in Shanghai, with three editions of the book being published. After that, the book was reprinted in Hong Kong under the title Hong Kong Legend which attests to the fact that the novels written by Yi Ching during his time in Shanghai time were also well-received by readers in Hong Kong.In addition, following the migration of writers from Shanghai to Hong Kong after 1949, a large number of written works were produced which, comparable to Shanghai Legend, also featured the metropolis as its subject. During his times as editor of the lteraray supplement of the Hong Kong Times, Yi Ching solicited submissions for a special column, "Hong Kong Legend," and which set off a major trend in 'urban legend' novel writing in 1950-60's Hong Kong. This essay will-analyze the novels and strategic editing of Yi Ching by comparing his writings from Shanghai and Hong Kong, as well as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Yi Ching's urban lege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彭小妍(2006)。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國文哲研究期刊,28,121-148。
    連結:
  2. 蘇偉貞(2011)。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以一九五○年代為考察現場。中國現代文學,19,25-54。
    連結:
  3. 張俊青,〈哀痛至深悼易金兄〉,《香港時報》(1992.2.23),第 8 版
  4. 易金,《墮馬人》,連載於《香港時報》(1960.2.15-4.30),共 76 回
  5. 易金,《上海傳奇》(北京:中央日報社,1949)
  6. 易金,〈常州城外的故事〉,《宇宙》第3 期(1946),頁11-16
  7. 易金,《夢外集》(北京:中國民報社印,1945)
  8. 易金,《演戲的人》,連載於《香港時報•淺水灣》(1951.2.16.-4.6),共 50 回
  9. 施蟄存,〈又關於本刊中的詩〉,《現代》第4 卷第1 期(1933),頁6-7
  10. 馬怡紅,〈一部曲線似地作品:評易金的小說「愛的摸索」〉,《聯合報》(1956.12.16),聯合副刊
  11. 西茜凰,〈畢生從事文化工作:易金永不言倦〉,《民報》(1987.9.29),第21 版
  12. 易金,〈八年的頭尾〉,《春秋》第 3 卷第 2 期(1946),頁100-108。
  13. 易金,《告羅士打的鐘》,連載於《香港時報•淺水灣》(1950.10.23-1951.2.14),共 106 回
  14. 易金,〈《文學》十二月號〉,《每月文藝》第1 卷第2 期(1936),頁50-51
  15. 易金,《狗牽著的人》,連載於《聯合報》(1955.7.1-11.6),聯合副刊
  16. 馬樹禮,〈總統府資政馬樹禮先生來函〉,《香港時報》(1992.2.22),第21版
  17. 易金,《愛的摸索》,連載於《香港時報•淺水灣》(1952.4.1-7.15)間,共 106 回
  18. 南郭,〈我讀「勾臉的人」〉,《聯合報》(1955.5.20),聯合副刊
  19. 易金,《太太專車》(北京:復興出版社,1945)
  20. 了了(薩空了),〈建立新文化中心〉,香港《立報•小茶館》(1938.4.2)
  21. 易金,〈抗戰夫人〉,《春秋》第 4 卷第 1 期(1947),頁91-98
  22. Barron, W. R. J.(1987).English Medieval Romance.New York:Longman.
  23. Beer, G.(1970).The Romance.London:Methuen.
  24. Wallace, D.ed.(1999)。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小思(1983)。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香港:華風書局。
  26.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業會(1972)。黨營文化事業專輯。臺北:中國國民黨。
  27. 王德威(2009)。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
  28. 白雲開(2011)。都市文學的市場及媒體元素―以李碧華及穆時英小說為例。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文集,香港:
  29. 吳福輝(2009)。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說。上海:復旦大學。
  30. 李今(2000)。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1. 李立明(2004)。香港作家懷舊(第二集)。香港:科華圖書。
  32. 李谷城(2005)。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3. 李歐梵(2001)。上海摩登―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
  34. 李劍國(1998)。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5. 肖明翰(2008)。中世紀浪漫傳奇的性質與中古英語亞瑟王傳奇之發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1),75-81。
  36. 周雨(1993)。大公報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7. 南郭(1985)。香港的難民文學。文訊,20,35-36。
  38. 張文東(2008)。在「異構同質」的傳統與現代之間―傳奇傳統與中國現代小說敘事發端。江漢論壇,2008(10),91-94。
  39. 張文東、王東(2007)。浪漫傳統與現實想像: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傳奇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0. 梁秉鈞編、黃勁輝編(2013)。劉以鬯作品評論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41. 梁秉鈞編、譚國根編、黃勁輝編、黃淑嫻編(2010)。劉以鬯與現代主義。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42. 許蓁蓁(2008)。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臺北:秀威資訊。
  43. 許麗芳(2001)。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
  44. 陳平原(2004)。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寒山碧編(2009)。徐訏作品評論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出版社。
  46. 彭小妍(2012)。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聯經。
  47. 黃淑嫻(2009)。重繪五十年代南來文人的塑像 : 易文的文學與電影初探。香港文學,295,86-91。
  48. 黃淑嫻(2013)。真實的謊話:易文的都市小故事。香港:中華書局。
  49. 黃靜(2002)。一九五○至一九七○香港都市小說研究。嶺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香港:
  50. 雷震(1990)。最後十年。臺北:桂冠。
  51. 魯迅(1999)。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2.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1996)。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3. 蘇其康(2005)。歐洲傳奇文學風貌:中古時期的騎士歷險與愛情謳歌。臺北:書林出版。
被引用次数
  1. 鄧觀傑(2019)。建構香港的視線-劉以鬯小說中的南洋與上海。中國文學研究,48,285-320。
  2. 王鈺婷(2015)。五○年代台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臺灣文學學報,26,113-152。
  3. 須文蔚(2020)。【學苑春秋】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東華漢學,32,341-377。
  4. 須文蔚(2020)。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以秦松與蔡瑞月的稿件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3,21-45。
  5. 顏訥,須文蔚,翁智琦(2019)。1970年代《香港時報》「時報詩頁」與「詩潮」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36,13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