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南鯤鯓廟興盛原因之探討-以民間傳說為主要分析對象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f the Reasons Why the Qing-Dynasty Nankunjuan Temple Flourishes: Using Folklore as the Main Object of Analysis

DOI

10.3966/181856492015020017001

作者

謝貴文(Kuei-Wen Hsieh)

关键词

南鯤鯓 ; 王爺信仰 ; 代天巡狩 ; 倒風內海 ; 民間傳說 ; Nankunjuan ; Wang Ye worship ; patrolling on behalf of the Jade Emperor ; Daofeng Inland Sea ; folk legends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5 / 02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位在臺南北門偏鄉、被譽為王爺總廟的南鯤鯓代天府,在清代中葉已是全臺知名的廟宇。本文主要透過民間傳說的分析與解讀,指出該廟興盛的原因有四,一是南鯤鯓與倒風內海的地理環境,加上五王隨王船漂流而來,都使其香火具有開放性,可以自由地向外傳播。二是五王以「代天巡狩」進行「標準化」的改造,不僅規避官方對「淫祀」的打壓,也藉此擴大信眾基礎,並獲得官員的支持。三是五王定期出巡府城、鹽水與麻豆,並擴及澎湖離島,過程中所展現的神蹟,及與各地廟宇、神明、居民的結盟,都加速其信仰的擴張。四是五王原具有「邪神」的性格,特殊的靈驗性與位階不高、不受約制的神格,都符合臺灣社會的邊緣性,而能吸引廣大庶民,使該廟更加興盛發展。

英文摘要

Located in Beimen, Tainan, and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Wang Ye Main Temple", Nankunjuan Temple has been a famous temple in Taiwan since the Mid-Qing Dynasty. Drawing primarily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folk legends,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e four reasons why this temple flourishes: 1)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Nankunjuan and Daofeng Inland Sea, coupled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five Wang Ye who drifted there aboard their boat, gives its incense a "spread-out" quality, allowing it to drift outwards freely; 2) By patrolling on behalf of the Jade Emperor, the five Wang Ye carry out a "normalizing"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avoiding the suppression of this "licentious cult" by the authorities, but also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believers, as well as acquiring the support of officials; 3)Throughout the five Wang Ye's regular patrols to Fucheng, Yanshui, Madou, and even Penghu, the display of miraculous events and the alliances created among various temples, deities, and residents quickens the expansion of faith; 4)The five Wang Ye possess the qualities of "devil deities"; their characteristic efficaciousness, lower godly rank, and their freedom from restraint are all in line with Taiwan's own social marginality. These qualities help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common folk, making the temple more prosperou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見川(2006)。光復前的南鯤鯓王爺廟初探。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2,94-105。
    連結:
  2. 林玉茹(2009)。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鯓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43,43-85。
    連結:
  3. 王碧蕉,〈北門嶼の傳說〉,《民俗臺灣》2 卷 7 號(1942),頁 38-39。.
  4. 前島信次,〈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民族學研究》4 卷 4 期(1938),頁 25-66。
  5. 南鯤鯓廟代天府管理委員會編,《南鯤鯓廟代天府五府千歲、觀音佛祖、萬善爺神蹟介紹講習會講義》(臺南︰南鯤鯓廟代天府,2005)。
  6. 不著撰人,〈麻豆街調查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708 冊,第 10件(1896 年,原件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 相良吉哉編,《臺南州寺廟臺帳簡冊》(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
  8. 不著撰人,〈鹽水港街調查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9708冊,第 9件(1896 年,原件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9. 郭水潭,〈南鯤鯓廟誌〉,《民俗臺灣》3 卷 3 號(1943),頁 38-4。.
  10. 不著撰人,〈西瀛特訊•迎王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22.11.6),日刊,第 6 版。
  11. 清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清杜臻(1958)。澎湖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清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清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清林占梅(1964)。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清胡建偉(1961)。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清范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清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 清張廷玉(1980)。明史。臺北:鼎文。
  20. 清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1. 清蔣毓英(199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2. 清鄭兼才(1962)。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Shahar, Meir(ed.),Weller, Robert P.(ed.)(1994).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4. Wolf, Arthur P.、張珣譯(1997)。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233-292。
  25. 三尾裕子(1999)。王爺信仰的發展︰臺灣與中國大陸之歷史和實況的比較。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
  26. 不著撰人(1958)。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朱鋒(1953)。鯤鯓王與水守爺。南瀛文獻,1(1),32-34。
  28. 余光弘(1982)。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67-103。
  29. 吳史民(1967)。南鯤鯓廟代天府沿革誌。南瀛文獻,12,1-29。
  30. 李豐楙(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
  31. 李豐楙(2009)。王船、畫船、九皇船─代巡三型的儀式性跨境。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
  32. 林文龍(1992)。臺灣掌故與傳說。臺北:臺原。
  33. 林美容編(2003)。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34. 南投縣草屯鎮月眉厝龍德廟編。保生大帝吳真人傳。南投:龍德廟。
  35. 洪瑩發(2007)。南鯤鯓代天府相關傳說研究─以廟方資料為中心的初探。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集刊,2,25-46。
  36. 胡萬川編(2002)。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37. 書思諦編、陳仲丹譯(2006)。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
  38. 康豹(1997)。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
  39. 連橫(1960)。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0. 連橫(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1.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陳春聲(2008)。媽祖的故事與社區之歷史:以明清時期粵東一個港口的研究為中心。臺灣人類學刊,6(1),77-102。
  43. 陳春聲(1995)。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61-114。
  44. 曾景來(1998)。臺灣的迷信與陋俗。臺北:武陵出版社。
  45. 黃文博(2013)。南鯤鯓代天府王爺進香期。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46. 黃文博(2013)。倒風內海及其庄社。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47. 黃文博(2000)。南瀛王船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48. 詹評仁編(2002)。臺南縣麻豆鎮耆老口述歷史記錄。臺南:麻豆鎮公所。
  4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臺案彙錄辛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0. 劉永華編(2011)。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
  51. 劉枝萬(1990)。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
  52. 蔡相煇(1989)。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
  53. 顏尚文編(2008)。嘉義研究—王得祿專輯。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