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層累造成的歷史記憶-「蔴荳王爺易狩他鄉」傳說之探討

并列篇名

Historical Memories Formed by Accumulation-Study on the Legend of the "Location Change of Madou Wang-Ye"

DOI

10.3966/181856492016020019001

作者

謝貴文(Hsieh, Kuei-wen)

关键词

歷史記憶 ; 麻豆 ; 南鯤鯓 ; 王爺信仰 ; 敗地理傳說 ; historical memories ; Madou ; Nankunshen ; worship of Wang-Ye ; legend of local feng shui being undermined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6 / 02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後現代史學的研究視角,探討「蔴荳王爺易狩他鄉」傳說在三個階段的演變歷程,分析其歷史記憶的形成、變異與增累,指出傳說情節雖有虛構之處,但其呈現倒風內海的地理環境、放流王船的習俗、水堀頭的興衰、麻豆迎香祭的盛況等都是事實,同樣具有歷史價值。其次,這則傳說是麻豆人的集體記憶,有不少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但地方內部不同人群的歷史記憶仍存有一些差異。三者,這則傳說在不同階段增加各種情節,乃因應麻豆與北門的權力互動關係而來,此一層層積累與變異的過程,也反映麻豆人族群與社區的認同意識。最後,從傳說的演變歷程可看見歷史記憶如何在不同時空的社會文化體系下被創造出來,從而理解歷史的本質及其形成過程。

英文摘要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es of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the legend of the "location change of Madou Wang-Ye" in 3 phases with a point of view of postmodern historical science. The formation, vari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emor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ough the plots of the legend contain fictional parts, the legend also tells the facts abou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Daofeng inland sea, the folk custom of sending Wang-Ye's ship float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Shuikutou, and the prosperity of festival of Wang-Ye in Madou, so it still has historical value. Second, the legend is a part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local people in Madou. Most part of its content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escriptions in litera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groups of local people concerning historical memories. Third, new plots were added to the legend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this is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wers between the town of Madou and the area near Beimen. The processes of layer-accumulating and variation also show the sense of recognition of the group of people and community in Madou. Last, we can see how historical memories are created under the contex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legends, and we may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al nature of history and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玉茹(2009)。瀉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鯓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43,43-85。
    連結:
  2. 曾品滄(2006)。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1-44。
    連結:
  3. 不著撰人,〈鹽水港街調查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9708冊,第9件(1896年原件藏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5. 前嶋信次,〈台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民族學研究》4卷4期(1938),頁25-66。
  6. 洪绥生,〈石車.龍喉.甘泉〉,《中央日報》(1956.6.1),5版。
  7. 不著撰人,〈寶藏之謎揭曉,所掘三十六個石車,是屬水利落差工程〉,《中華日報》(1956.6.18),4版。
  8. 不著撰人,〈蔴豆街調查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9708冊,第10件,1896年,頁4。
  9. (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
  10.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
  11. 黃緒勳,〈麻豆水堀頭,龍喉靈穴?〉,《聯合報》(2000.4.4),39版。
  12. 黃宣翰,〈三府會香?南鯤鯓代天府:348年無紀錄〉,《聯合報》(2010.11.23),B1版。
  13. (1992)。臺灣掌故與傳說。臺北:臺原。
  14.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15. 中央圖書館(1982)。臺灣古地圖:清乾隆版。臺北:中央圖書館。
  16. 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136-147。
  17. 朱鋒(1955)。南縣古碑零拾(二)。南瀛文獻,3(1、2),103-132。
  18. 何培夫(2001)。南瀛古碑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19. 吳史民(1967)。南鯤鯓廟代天府沿革誌。南瀛文獻,12,1-29。
  20. 吳建民編(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1. 吳新榮(1956)。採訪記第七期。南瀛文獻,4(上),87-95。
  22.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3.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林玉茹(2005)。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漢學研究,23(1),1-34。
  25. 胡萬川(2005)。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臺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21。
  26. 胡萬川編(2002)。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臺南:臺南縣文化中心。
  27. 胡萬川編、王長華編(1999)。鳳山市閩南語故事集(一)。高雄:高雄縣文化中心。
  28. 胡萬川編、黃晴文編(1995)。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9. 徐正光編、林美容編(1999)。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30. 國芬直一、周全德譯(1954)。麻豆的歷史。南瀛文獻,2(1-2),57-60。
  31. 張志雄編(2013)。池王府演義─102臺南市國際宗教文化觀光節。臺南:麻豆海埔池王府。
  32. 張達民(1968)。麻豆代天府五王廟沿革。南瀛文獻,13,39-42。
  33. 連橫(1960)。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連橫(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陳文德編、黃應貴編(2002)。「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36. 陳益源、郭宏瑜(2007)。臺南麻豆龍喉傳說及其內在意涵探析。東亞文化研究,9,191-222。
  37. 陳財教口述、李明海記錄編(1992)。麻豆龍喉龍鳳穴復古記。臺南:大乘奧法天仙金龍堂。
  38. 陳景鋒(2010)。地形變遷與庄廟信仰─麻豆龍喉傳說與庄廟信仰。臺灣首府大學學報,1,61-75。
  39. 陳肇興(1962)。陶村詩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0. 焦大衛、歐大年、周育民譯(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41. 程薔(1995)。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
  42. 黃文博(2000)。南瀛王船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43. 黃文博(2013)。南鯤鯓代天府王爺進香期。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44. 黃文博(2013)。倒風內海及其庄社。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45. 詹評仁編(2002)。臺南縣麻豆鎮耆老口述歷史記錄。臺南:麻豆鎮公所。
  4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7. 趙世瑜(2003)。傳說.歷史.歷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後現代史學。中國社會科學,2,175-188。
  48. 劉永華編(2011)。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
  49.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0. 劉枝萬(1990)。臺灣之瘟神廟。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
  51. 劉寧顏纂(1998)。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2. 顧頡剛(2011)。孟姜女故事研究。顧頡剛民俗論文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