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人犧解災厄,水利展新貌-內湖十四份陂、左營阿彌陀埤、鼓山內惟埤的人犧傳說研究

并列篇名

Disasters resolution by human sacrifice and the new aspects of water conservancy. Research of Neihu shisifen Low wall, Zuoying Amitabha Low wall, Gushan Neiwei Low wall human sacrifice legends.

DOI

10.3966/181856492016020019002

作者

彭衍綸(Peng, Yen-Lun)

关键词

民間文學 ; 地方傳說 ; 水利傳說 ; 水埤傳說 ; 人犧 ; folk literature ; Field legends ; water conservancy legends ; low wall legends ; human sacrifice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6 / 02 / 01)

页次

35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早期臺灣農業社會因為儲水、灌溉、防洪的需要,所以常見水埤的存在。惟水埤屬水域,即有潛藏的危機,且為水利設施,又可能產生施工問題。於是,部分水埤便不時傳出令人毛骨慷然的捉交替傳聞,或者屢屢發生土堤崩壞,工事不順的事件,導致當地居民不得不採取當時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埋葬活人,將人當犧牲,以制止災厄發生,而臺灣北、南兩大城市:臺北、高雄,早期關建的水埤即流傳著如此的傳說。今即以內湖十四份陂、左營阿彌陀埤、鼓山內惟埤,所流傳以活人為犧牲抵擋災厄的傳說為例,一探臺灣的水利傳說。綜言之,本文考察重點有三:其一,透過文獻、走過田野,蒐集三水埤的人犧傳說;其二,分析三水埤同流傳人犧傳說的因素;其三,觀察三水埤人犧傳說紀念物暨發生地,昔今功能、身分的演變。今日三處水埤雖不再負擔灌溉任務,卻轉而提供民眾不同的服務,繼續與民眾同生共存。而這一轉變,正是臺灣社會形態變化的見證。

英文摘要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early Taiwan, because of the need to store water, to irrigate and for preventing flood the existence of low wall were commonly seen. Because low wall belongs to waterside town, even if it conceals crisis, yet for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t may also generate constructional issues. Thus, part of low walls often transmitted some bloodcurdling hearsays, or the repeated occurrence of embankment collapse, irregular construction works, lead the local residents at the time to have no choice but adopt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s: premature burial, offer people as an oblation, prevent disasters, therefore in the two big cities of Taiwan's north and south, namely Taipei and Kaohsiung legends were circulating about low walls that were built and opened up in the early days. Present-day, Neihu shisifen Low wall, Zuoying Amitabha Low wall, Gushan Neiwei Low wall, take premature burial legends as an example which withstanded the calamities and hardships and been handed down, are legends that explores Taiwan's water conservancy. This paper mainly observ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hrough documents, field visits, gather three low wall human sacrifice legends. 2. Analyze three low wall with human sacrifice legend spread factor. 3. Observe three low wall premature burial legends' souvenir objects and occurrence, past and present day functions as well as its evolution. Although today three low wall does not serve as an irrigation, but instead it provides the public with different services and continue to coexist with the people. This transformation also witnesse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金聲,〈美術館石碑 紀念阿彌陀公─傳聞百年前乞丐鎮煞 投井捐軀 民眾路過頂禮膜拜〉,《聯合報》(2003.06.03),B4版〈高雄綜和新聞〉。
  2. 不著撰人,〈大湖公園〉,「臺北市內湖區公所」網站,http://nhdo.gov.taipei/ct.asp?xItem=21064&CtNode=3739&mp=124051 (2016.07.20 徵引)。
  3. 不著撰人,〈內惟埤文化園區.歷史緣起〉,「高雄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www.kmfa.gov.tw/home02.aspx?ID=$3001&IDK=2&EXEC=L (2014.09.08 徵引)。
  4. 徐如宜,〈南無阿彌陀佛碑 違建留紀念─200多年前 羅漢捨身救人 地方人力爭保留〉,《聯合報》(2007.01.17),C4版 〈南部綜合新聞〉。
  5.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高雄開發區變遷網─新庄子」,http://landpebook.kcg.gov.tw/101_landp/ (2014.07.05 徵引)。
  6. 尸佼、黃曙輝點校(2009)。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7. 元好問、常振國點校(2006)。續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
  8. 片岡巖、陳金田譯(1996)。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9. 王玉雲監修、許水德修、馬傳家整修、葉儀協修、杜永藩編修(1974)。高雄市志.地理篇。高雄:高雄市民政局。
  10. 王愛文、王軍花(2011)。古代的「奠基」禮俗。尋根,2011(5),26-28。
  11. 王瑛曾編纂(2006)。重修鳳山縣志(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2. 司馬遷(199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3. 何紅一(1994)。災異、徵兆、犧牲─從「陷胡」傳說到「獻身」故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2),81-84。
  14. 吳瀛濤(1994)。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15. 呂不韋編、高誘注(1992)。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
  16. 李亦園(2004)。民間寺廟的轉型與蛻變:臺灣新竹市民間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宗教與神話論集1〈宗教篇〉,北縣:
  17. 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2000)。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8. 周政賢(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19. 委心子編、金心點校(1987)。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北京:中華書局。
  20. 林佳禾編輯(2006)。藝術認證,11
  21. 林美容(2014)。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22.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3.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4. 林曙光(1993)。打狗瑣譚。高雄:春暉出版社。
  25. 祁連休(2011)。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修訂本)。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6. 施懿琳(2013)。臺閩文化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7. 紀春綢(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28. 胡巨川(2000)。詩酒簃隨筆。高市文獻,13(2),47-75。
  29. 胡萬川(2005)。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30. 袁珂校注(1995)。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31. 馬書田(1994)。中國佛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
  32. 高拱乾纂輯、周元文增修(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3.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1983)。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34. 張林森(1982)。楠梓拾穗。高雄文獻,9、10,283-310。
  35. 張紫晨(1993)。張紫晨民間文藝學民俗學論文集,北京:
  36. 許慎(1992)。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37. 陳金讚攝影(2000)。內湖傳家寶:千年第一本鄉土誌。臺北:陳金讚。
  38. 陳培桂纂輯(2006)。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9. 陳啟川監修、王玉雲監修、黃麗川修、潘廷幹修、呂柏璘編、尹德民編纂(1983)。高雄市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0. 傅亞庶(2010)。中國古代的人體犧牲。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3-15。
  41. 曾玉昆(2004)。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42. 曾玉昆(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43. 黃展岳(2004)。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
  44. 照史(2009)。打狗滄桑。高雄:春暉出版社。
  45. 葉振輝(2004)。高雄市俗語與傳說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46. 赫羅茲尼、謝德風譯、孫秉瑩譯(1958)。西亞細亞、印度和克里特上古史。北京:三聯書店。
  47. 墨翟原、吳毓江、孫啟治點校(2010)。墨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
  48. 盧德嘉纂輯(2007)。鳳山縣采訪冊(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9. 霍斯陸曼.伐伐(2007)。在夢境的入口:高雄民間故事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50. 戴文鋒(2011)。臺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轉化為神明的考察。臺灣史研究,18(3),141-173。
  51. 戴文鋒(1996)。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臺灣風物,46(4),53-109。
  52. 謝宗榮(1998)。厭勝物所反映的臺灣民間信仰空間觀念。臺北文獻,直字124,131-160。
  53. 羅斯威爾研究小組(2013)。殭屍的逆襲─破解50個死亡禁忌。臺北:本事文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