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基隆地區「出米洞」型傳說之歷史記憶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Legend of Rice-Gushing Hole in Keelung

DOI

10.3966/181856492017020020002

作者

鄧郁生(Deng, Yu-Sheng)

关键词

傳說 ; 出米洞 ; 白米甕 ; 基隆 ; 歷史記憶 ; legend ; rice-gushing hole ; Baimiwong ; Keelung ; historical memory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7 / 02 / 01)

页次

25 - 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究「出米洞」型傳說之歷史記憶,以基隆地區所流傳之本事為主要考察,輔以臺灣其它地區之同類傳說,論證出米洞傳說保存歷史信息之可能。首先從基隆出米洞傳說「壁縫流米」、「源源不絕」、「計量供米」及「貪心受報」等情節著眼,挖掘其所蘊藏之「壺甕」文化、「禁忌」心理和「儉樸」思維。其次則探索基隆「白米甕」及「仙洞」二地相關文本之流衍,推敲其「避難」記憶、「華夷」意識及維繫香火之動機。最後則思考風物傳說之「類同」與「藏異」現象,在今所見同類文本中,雖有共同故事結構與心理,然在傳述當下,各篇故事應有其自己的歷史記憶;唯因事過境遷、世易時移,周遭的相關記憶漸被淡忘。此一被忽略的記憶雖未必是傳說主線,卻可能反映重要的歷史側面。

英文摘要

The study subject in this paper is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legend of rice-gushing hole, it mainly targets at this type of legends in Keelung, and to speak of the similar legends in the other area of Taiwan. It finally proves that the legend of rice-gushing hole has the possibility of saving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First, to analyze the plot of the legend of rice-gushing hole in Keelung , such as "rice gushed from the hole endlessly", "the quantity of gushing ri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umber of people", "greed will incur retribution", and then uncover the pot culture, the taboo psychology, the thrift thinking. Secon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evant texts in Baimiwong and Xiandong, Keelung, point out their refuge memory, "Hua Yi" sense, and the cause of keeping a good attendance at temple. Finally, to think the similarity and hidden difference in scenery legends, in this type of texts, though it have the same story structure and psychology, every texts should have its historical memory, when they were narrated; unfortunately, overtaken by events have been let go, the surrounding memories would be forgotten gradually. These forgotten memories are not the core of legend, but they may reflect the important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卓克華(2003)。關仔嶺碧雲寺-雲深不知處。新世紀宗教研究,1(4),157-182。
    連結:
  2. 胡萬川(2010)。民間文學口傳性質之研究─以台灣民間文學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
    連結:
  3. 不著撰人,〈米穀配給統制規則制定ニ關スル件(府令第百十號)〉,臺灣總督府檔案,10428-59,米穀門米政類,1939.01.01。
  4.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
  5. 不著撰人,〈臺灣でも白米禁止內地で愈よ實施すれば〉,《臺灣日日新報》(1939.10.21),第1 版。
  6. Dodd, John、陳政三譯(2007)。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7. Eberhard, Wolfram、王燕生譯、周祖生譯(1999)。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8. Eliade, Mircea、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9. Neumann, Erich、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臺北:東方出版社。
  10. Welzer, Harald編、季斌譯(2007)。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丁乃通(2008)。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丁三(1953)。仙洞米穴。臺灣風物,3(1),13-14。
  13.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編輯委員會編(1992)。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
  14. 王孝廉(2006)。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王臨亨(1969)。粵劍篇。臺北:廣文書局。
  16. 石獅巿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1991)。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泉州:泉州晚報印刷廠。
  17. 朱文泰(2008)。關仔嶺傳說三則。南瀛文獻,6
  18. 江肖梅(2000)。臺灣民間故事。新竹:新竹巿政府。
  19. 江肖梅(1954)。臺灣故事。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20. 江肖梅(1955)。臺灣故事。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21. 吳幅員(1984)。臺灣詩鈔。臺北:大通書局。
  22. 吳瀛濤(2000)。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23. 沈日霖(1994)。粵西瑣記。上海:上海書店。
  24. 沈明達(2001)。基隆巿民間文學采集。基隆:基隆巿立文化中心。
  25. 阮元(1997)。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6. 林昀熹(2004)。傳說高雄。高雄:高雄巿政府新聞處。
  27. 林美容(1996)。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8. 林朝崧(1992)。無悶草堂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
  29. 林焜熿纂輯(1993)。金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0. 林衡道口述、陳秀芳筆錄(1977)。臺灣古跡概覽。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 林藜(1995)。台灣民間傳奇。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32. 邱坤良(2002)。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
  33. 金榮華(2000)。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34. 金榮華(1997)。金門民間故事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5. 金榮華(1995)。台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6. 金榮華(2007)。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37. 姚瑩(1996)。東槎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施翠峰(1975)。思古幽情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39. 柳田國男、連湘譯(1985)。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40. 段成式(1983)。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1. 洪受、吳島校釋(2002)。滄海紀遺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42. 洪英聖(2004)。宜蘭縣地名探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43.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洪淑英(1999)。白米仙洞。臺北:花旗出版有限公司。
  45. 洪連成(1993)。找尋老鷄籠─舊地名探源。基隆:基隆巿政府。
  46. 洪連成編纂(2003)。基隆巿志。基隆:基隆巿政府。
  47. 洪邁(2006)。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
  48. 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49. 胡萬川(2008)。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
  50. 唐蕙韻(2006)。金門民間文學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51. 唐蕙韻(1996)。金門民間傳說。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52. 婁子匡(1970)。臺灣民間故事。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
  53. 婁子匡(1970)。神話叢話。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
  54. 張溪南(1998)。白河鎮誌。白河:白河鎮公所。
  55. 張溪南、李榮宗(2001)。蓮鄉白河步道。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56. 郭英三(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
  57. 陳千武(1984)。台灣民間故事。臺中:臺灣省兒童文學協會。
  58. 陳玉珠(1999)。關仔嶺好𨑨迌。新營: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59. 陳秀珠(2003)。醬缸文化•台灣味-缸與甕的故事。臺北: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60. 陳青華(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61. 陳柳堂(1983)。南瀛文獻。臺北:成文出版社。
  62. 陳香(1990)。臺灣的根及枝葉。臺北:國家出版社。
  63.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鶯歌: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64. 陳鼎(1965)。黔遊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65. 陳蒨編(2014)。生態與文化遺產:中日及港台的經驗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66. 陳慶浩編、王秋桂編(1989)。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7. 程薔(1995)。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8. 黃明雅(2003)。關仔嶺碧雲寺。新營: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69. 黃哲永編、吳福助編(2007)。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
  70. 黃雯娟(2000)。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1. 黃碧慧編、張翠玲編(1980)。臺灣古蹟全集。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
  72. 楊淑雅(2010)。「出米洞」故事初探。2009 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73. 萬建中(2001)。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74. 萬建中(2006)。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5. 葉春生編(1983)。三湖傳說。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76. 廖秋娥、黃致誠(1996)。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7. 廖聖慈(2011)。出米洞型傳說試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9,185-200。
  78. 趙世瑜(2006)。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
  79. 劉守華(1999)。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80. 劉守華(2006)。故事學綱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81. 歐陽詢、汪紹楹校(1965)。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
  82. 蔡相煇(2015)。關渡宮文化叢書•歷史篇:關渡宮沿革。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巿關渡宮。
  83. 蔡蕙如(1999)。論鄭成功傳說所呈現的「變異性」。鄭成功與台灣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84. 蔡蕙如(1998)。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臺南:臺南巿立文化中心。
  85. 鄭水萍編(2000)。後勁大代誌。高雄:高雄巿立中正文化中心。
  86. 鄭志明(1992)。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7. 戴文鋒(2011)。「媽祖」名稱由來試析。庶民文化研究,3,40-91。
  88. 謝金選(1954)。神秘的關渡媽祖。臺灣風物,4(2),15-16。
  89. 謝貴文(2009)。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90. 鍾建星編(1980)。桂林山水傳說。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
  91. 鍾敬文編(1970)。民間月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92. 簡萬火(1985)。基隆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93. 龐新蘭(2004)。戀戀蘭陽。臺北:愛書人雜誌有限公司。
  94. 譚達先(1993)。中國傳說概述。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