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以秦松與蔡瑞月的稿件為例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Taiwan-Hong Kong Literary Intertextuality on Hong Kong Times Supplement "Cianshuei Bay" under Lau Yee Cheung: The Case of Chin Sung and Tsai Jui-Yueh's Works

DOI

10.3966/181856492020020023002

作者

須文蔚(Shiu, Wen-Wei)

关键词

《香港時報.淺水灣》 ; 劉以鬯 ; 蔡瑞月 ; 秦松 ; 跨區域文學傳播 ; Hong Kong Times Cianshuei Bay ; Tsai Jui-Yueh ; Chin Sung ; Cross-Area Literary Communication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20 / 02 / 01)

页次

21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華文報紙副刊負擔了複雜的建構文化認同任務,作為華文文化圈交流與人員的往來平臺,副刊企畫編輯具有文化使者的角色。本文以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時期為研究範疇,他注重前衛性,刊登許多臺灣作家稿件,兼容其他藝術類型作品,以跨藝術互文的形式,使得《香港時報》副刊成為臺港兩地推動現代主義思潮的重要園地,恐非國民黨宣傳機構所能預料。本文特別挑選兩位經常在《淺水灣》上刊登作品,並在臺灣受到政治迫害的藝術家:秦松與蔡瑞月,一方面,充分表現在1960年代劉以鬯主編時期,負擔臺港跨區域文學傳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顯示在白色恐怖年代,劉以鬯刊登秦松、蔡瑞月作品,與黨國政策方向完全背離,可以發現臺灣與香港在華文文學傳播的場域中,享有言論自由越大者,越能兼容並蓄各種多元的文學作品刊行與出版,未必完全受到所有權結構的掌控。

英文摘要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 supplement (副刊)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improving cross- area communication in the Sinosphe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ng Kong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Cianshuei Bay", edited by Lau Yee Cheung from 1960 to 1962. This study manages to interpret how Lau's editing strategy made Cianshuei Bay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demonstrating modernist's cross-area communi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Hong Kong. This study picks two Taiwanese artists who faced severe political repression, Chin Sung (秦松) and Tsai Jui-Yueh (蔡瑞月) as instances to highlight Lau Yee Cheung's crucial role in both literary filed and journalism. Moreover,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Lau Yee Cheung negotiated and resisted ownership contro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須文蔚(2018)。1950 年代臺灣的香港文化與傳播政策研究:以雷震之赴港建議與影響為例證。中國現代文學,33,171-193。
    連結:
  2. 須文蔚,翁智琦,顏訥(2014)。1940~60 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雧刊,16,33-59。
    連結:
  3. 幼獅社訊,〈秦松版畫獲國際獎〉,《聯合報》(1959.7.6),第 3 版。
  4. 本報訊,〈我國青年畫家秦松獲國際藝展榮譽獎套色木刻畫太陽節光輝照藝壇豔陽沐校園觸發靈感終成傑作〉,《聯合報》(1959.9.27),第 3 版。
  5. 本報訊,〈臺灣舞蹈界的新風氣舞蹈家多埋頭著作〉,《聯合報》(1961.6.13),第 7 版。
  6. Bourdieu, Pierre,Parkhurst, Priscilla(Trans.)(1998).On television.New York:New Press.
  7. Habermas, Jurgen,Burger, Thomas(Trans.),Lawrence, Frederick(Trans.)(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Cambridge:Polity.
  8. Johnson, Rendall(ed.)(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London:Polity Press.
  9. McQuail, Denis(2000).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Beverly Hills, CA:Sage.
  10. 不著撰人,伯明譯,〈俄軍究竟有多強〉,《香港時報•淺水灣》(1958.11.1),第 8 版。
  11. 不著撰人,伯明譯,〈釋「新青年」〉,《香港時報•新青年》(1953.1.5),第 6 版。
  1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四香港時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
  13. 毛姆著,徐緋譯,〈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8.27),第 8 版。
  14. 皮耶•布赫迪厄, Pierre,石武耕(譯),李沅洳(譯),陳羚芝(譯)(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15. 何杏楓(編),張詠梅(編)(2004).「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2.15-1962.6.30)時期研究」資料冊.香港:劉以鬯主編《香港時報•淺水灣》(1960.2.15-1962.6.30)時期研究計劃.
  16. 何杏楓,張詠梅,鄧依韻(2004)。劉以鬯主編時期(1960.2.15-1962.6.30)─「香港時報•潛水灣」研究。文學世紀,34,11-30。
  17. 李輝英,〈談談寫作〉,《香港時報•新青年》(1953.1.5),第 6 版。
  18. 辛鬱(2008)。現代詩畫雙棲的前行者:略說老友秦松。文訊,276,53-56。
  19. 尚方,〈共產黨的卑怯相〉,《香港時報•快活谷》(1958.9.1),第 9 版。
  20. 埃斯卡皮, Robert,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
  21. 席德進,〈臺灣的新繪畫運動〉,《聯合報》(1962.3.25),第 8 版。
  22. 班乃迪克•安德森, Benedict,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
  23. 秦松,〈失落的歌〉(版畫),《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3.2),第 3 張第10 版。
  24. 秦松,〈未知〉,《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11.29),第 3 張第 10 版。
  25. 秦松,〈何往〉,《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8.8),第 3 張第 10 版。
  26. 秦松,〈沉落季〉(版畫),《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8.7),第 3 張第10 版。
  27. 秦松,〈春之舞〉(木刻),《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10.18),第 3 張第10 版。
  28. 秦松,〈夢〉(版畫),《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12.10),第 3 張第 10 版。
  29. 張詠梅(2007)。《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訪問朱侶女土。香港文學,274,78-83。
  30. 張詠梅(2008)。副刊的「守門人」─從《華僑日報:文藝》(1947.2.23-1954.11.9)作品看副刊主編的角色。現代中國,11,257-270。
  31. 彭偉步(2005).東南亞華文報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2. 無辛,〈弁言〉,《香港時報•文與藝》(1975.8.1),第 10 版。
  33. 楊蔚,〈太陽節的陰影〉,《聯合報》(1965.1.12),第 8 版。
  34. 蓋茨著,野荷譯,〈脫黨美共自白〉,《香港時報•淺水灣》(1959.12.1),第 8 版。
  35. 劉紀蕙(1996)。故宮博物院 Vs.超現實拼貼:臺灣現代讀畫詩中兩種文化認同之建構模式。中外文學,295,66-96。
  36. 蔡瑞月,〈古典芭蕾的歷史(一)〉,《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7.28),第3 張第 10 版。
  37. 蔡瑞月,〈古典芭蕾的歷史(二)〉,《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7.29),第3 張第 10 版。
  38. 蔡瑞月,〈古典芭蕾的歷史(三)〉,《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7.30),第3 張第 10 版。
  39. 蔡瑞月,〈古典芭蕾的歷史(四)〉,《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7.31),第3 張第 10 版。
  40. 蔡瑞月,〈古典芭蕾的歷史(完)〉,《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8.1),第 3張第 10 版。
  41. 蔡瑞月,〈舞蹈與音樂〉,《香港時報•淺水灣》(1961.9.20),第 3 張第 10 版。
  42. 鄭樹森(編),黃繼持(編),盧瑋鑾(編)(2000).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 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
  43. 蕭渥廷(編)(1998).臺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臺北:文建會.
  44. 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
  45. 霍學剛,〈「現代版畫展」評介〉,《聯合報》(1959.10.28),第 3 版。
  46. 瘂弦(編),陳義芝(編)(1997).世界中文報副刊學綜論.臺北:聯經.
被引用次数
  1. 李筱涵(2023)。冷戰下的南來與新生:論劉以鬯的新編小說與《酒徒》的香港書寫及南洋經驗。中國現代文學,43,9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