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王文興文學的現世性-以《家變》的族群書寫為考察中心

并列篇名

Interpretation of Wang Wen-Hsing's Worldliness: A Discourse on the Ethnic Writing in Family Catastrophe

DOI

10.3966/181856492021020025001

作者

游勝冠(Yu, Sheng-Kuan)

关键词

現世性 ; 王文興 ; 家變 ; 新人文主義 ; 現代主義文學 ; Worldliness ; Wang Wen-Hsing ; Family Catastrophe ; New Humanism ; Modern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21 / 02 / 01)

页次

1 - 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後主流人文主義不涉政治的批評實踐,其基本的前提是假設文本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是「一個由完全相同具有永恆價值的作品構成的世界」,基於這樣的假設進行的批評實踐,致力於闡述文本與現實無涉的永恆價值,卻忽視了文本作為一種力量體系的事實,因為文本就處在世界之中,文本必然反映受到環境、時間、地點和社會所約束,因而衍生各種利益、價值立場的衝突與對話。本文的目的在以《家變》中的族群書寫所涉及的「現世性」為例,揭示這些「被文本的文本性所支配、取代或壓制的聲音」以及「人性因素」,怎麼在這種主流人文主義的批評實踐中,被族裔中心主義、新古典現代主義等「居統治地位的文化」壓抑、收編的文化政治。

英文摘要

The dominant criticism of humanism after WWII ground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a text represents "an ideal world constructed by universal and eternal values." The devotion of such practice of criticism is to elucidate the eternal value that the content of a text is independent of reality. However, this supposition neglects the fact that the text itself is a field of forces. A text, as a composition and derivative of the dynamic world, must reflect and be restricted by the environment, time, place, and society. Thus, a text involves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and posi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highlight the "worldliness" in the writing about ethnics in Family Catastrophe, a novel written by Wang Wen-Hsing, and furthermore, seeks to reveal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dominant criticism of humanism: the voices and humanity that are repressed or replaced by the textuality of the text are, in fact, suppressed and incorporated by ethnocentrism and neoclassic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廖炳惠(2001)。臺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以《背海的人》下集為例。中外文學,30(6),75-92。
    連結:
  2. Spender, Stephen,雲夫(譯)(1956)。現代主義派運動的消沉。文藝新潮,1(2),2-5。
  3. 王文興(1978).家變.臺北:洪範.
  4. 金恆杰(2013)。中國文學中的親子關係──談王文興的《家變》和奚淞的《哪吒》。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臺北:
  5. 阿里夫.德里克, Arif,王寧(譯)(1999).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洪珊慧(2013)。《家變》與《孽子》的父子關係與對「真實」世界的追求。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臺北:
  7.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
  8. 張誦聖(2015).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
  9. 梁實秋(1978).梁實秋論文學.臺北:時報.
  10. 陳萬益(2013)。逆子的形象──賈寶玉、高覺慧與范曄的比較。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臺北:
  11. 游勝冠(2016)。2014-2015臺灣文學史研究回顧與展望(討論範圍──1949迄今)──由「檔案工作」與「理論思考」等視角所進行的考察。「2014-2015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南:
  12. 游勝冠(2015)。戰後臺灣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傳統的起源──以梁實秋的文學批評論為主要的考察對象。「戰後香港、臺灣、馬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
  13. 游勝冠(2015)。冷戰與臺灣學院派人本主義批評傳統的形成──以《文學雜誌》為中心的初步考察。「冷戰時期中港臺文學與文化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
  14. 愛德華.薩伊德, Edward W.,朱生堅(譯)(2006).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北京:新星.
  15. 愛德華.薩伊德, Edward W.,謝少波(譯),韓剛(譯)(1999).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 顏元叔(1973)。苦讀細品談「家變」。中外文學,1(11),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