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郭良蕙《臺北的女人》與1980年代的「臺北人」系譜

并列篇名

Guo Lianghui's Taipei Women and the Genealogy of Taipei People in the 1980s

DOI

10.3966/181856492021020025002

作者

八木春奈(YAGI Haruna)

关键词

郭良蕙 ; 《臺北的女人》 ; 白先勇 ; 「臺北人」書寫 ; 1980年代臺灣女性文學 ; Guo Lianghui ; Taipei Women ; Bai Xianyong ; Taipei People writing ; Taiwanese women's literature in the 1980s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21 / 02 / 01)

页次

25 - 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郭良蕙198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集《臺北的女人》,在她的創作生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事實上,郭良蕙本人並未談論過自己的創作與白先勇文學的關係。然而透過《臺北的女人》之文本分析,該書與《臺北人》對話的軌跡竟隱然浮現。本文也將嘗試討論《臺北的女人》與《臺北人》之間因創作者的性別與背景屬性,所呈現的張力與其意義。本文發現,郭良蕙重回文壇,正是以淡化省籍色彩、強調普遍「寂寞」心情的宣傳策略。而從內容的分析,討論郭良蕙《臺北的女人》之文本本身,形成了與男性評論家之間的反駁與論述,因此對白先勇《臺北人》具有獨特的挑戰性意義。筆者希望本文提示1980年代讓郭良蕙受到主流文壇歡迎的歷史語境,並分析白先勇《臺北人》作為一種系譜的文學史意義。

英文摘要

Guo Lianghui'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aipei Women published in 1980,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her creative life. In fact, Guo Lianghui himself has not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creation and Bai Xianyong's literature. Howe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of Taipei Women, the track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is book and Taipei People unexpectedly emerged. This article will also try to discuss the tension and meaning between Taipei Women and Taipei People due to the gender and background attributes of the creator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Guo Lianghui's return to the literary world is precisely a propaganda strategy that dilutes the color of the mainlanders and emphasizes the general "loneliness" moo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the discussion of Guo Lianghui's Taipei Woman text itself forms a rebuttal and argument with male critics. Therefore, it has a unique and challenging significance for Bai Xianyong's Taipei People. I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remind Guo Lianghui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at made Guo Lianghui popular with mainstream literary circles in the 1980s, and analyze the literar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Bai Xianyong's Taipei People as a genealog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夏潮》月刊(1978)。談民族主義與殖民地經濟──訪胡秋原。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
  2. 八木春奈(201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京,東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科。
  3. 山口守編譯(2001)。鹿港から来た男。東京:国書刊行会。
  4. 王鈺婷(編選)(2018).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8:郭良蕙.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5. 白先勇(1978).驀然回首.臺北:爾雅.
  6. 白先勇(1971).臺北人.臺北:晨鐘.
  7. 白先勇(1968).遊園驚夢.臺北:仙人掌.
  8. 白先勇(1976).寂寞的十七歲.臺北:遠景.
  9. 白先勇(1967).謫仙記.臺北:文星.
  10. 朱偉誠(1998)。(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浪漫史的連接。中外文學,26(12),47-66。
  11. 何田田(1975)。論「臺北人」的人物和主題。文藝月刊,76,21-28。
  12. 李奭學(2008).三看白先勇.臺北:允晨.
  13. 於梨華(1969)。白先勇筆下的女人。現代文學,37,146-152。
  14. 林柏燕(1969)。論《遊園驚夢》──兼致葉維廉先生。幼獅文藝,181,162-178。
  15. 姚一葦(1968)。論白先勇的《遊園驚夢》。文學季刊,8、9,84-90。
  16. 思兼(1974)。白先勇的「臺北人」世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11),49-52。
  17. 紀大偉(2017).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新北:聯經.
  18.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
  19. 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
  20. 范銘如(2015).空間/文本/政治.新北:聯經.
  21. 夏志清(1969)。白先勇論(上)。現代文學,39,1-18。
  22. 袁良駿(1991).白先勇論.臺北:爾雅.
  23. 高鈺昌(2017)。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24. 尉天驄(1971)。自囿。大學雜誌,47,59-61。
  25. 尉天驄(1968)。最後的貴族──讀白先勇的「謫仙記」。文學季刊,6,125。
  26. 張珈菂(201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7. 張新穎,史佳林(2009)。「借來空間」,「身分」的「傳奇」:從夏濟安《香港──一九五○》到白先勇的《香港──一九六○》。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8. 許津橋(編),蔡詩萍(編)(1987).1986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29. 連坤(1974)。一群衰朽病態的「臺北人」。文藝月刊,66,123-126。
  30. 郭良蕙(1980).臺北的女人.臺北:爾雅.
  31. 郭良蕙(1964).樓上樓下.高雄:長城.
  32. 郭良蕙(1991).臺北一九六○.臺北:時報.
  33. 陳映霞(1980)。這是本言情小說嗎?。書評書目,89,117-119。
  34. 黃宇曉(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京,一橋大学大学院言語社会研究科。
  35. 楊佳嫻(200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6. 葉石濤(1978)。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
  37. 葉石濤(1999).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38.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39. 董保中,〈愛情!愛情!!愛情?──評郭良蕙的《她們的故事》兼論小說的一個結構問題(上)〉,《中華日報》(1979.11.19),第10版。
  40. 董保中(1975)。郭良蕙的《心鎖》。中外文學,4(7),40-47。
  41. 董保中,〈郭良蕙的臺北人世界〉,《中央日報》(1988.10.16),第6版副刊。
  42. 董保中,〈郭良蕙的悲劇藝術──談《黃昏來臨時》(上)〉,《中國時報》(1976.8.24),第12版。
  43. 董保中,〈郭良蕙的悲劇藝術──談《黃昏來臨時》(下)〉,《中國時報》(1976.8.25),第12版。
  44. 董保中,〈愛情!愛情!!愛情?──評郭良蕙的《她們的故事》兼論小說的一個結構問題(下)〉,《中華日報》(1979.11.20),第10版。
  45. 詹悟,〈我對郭良蕙《臺北的女人》看法〉,《臺灣日報》(1981.11.16),第8版。
  46. 歐陽子(2009).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
  47. 歐陽子(1976).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
  48. 蔣勳(1978)。臺灣寫實文學中新起的道德力量──序王拓「望君早歸」。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
  49. 蔡源煌(1989).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臺北:雅典.
  50. 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時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81-239。
  51. 蕭颯(1993).十一個女人.臺北:爾雅.
  52. 鮑芷,〈郭良蕙的新作〉,《中央日報》(1980.7.2),第10版。
  53. 應鳳凰(2007).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臺北:秀威.
  54. 隱地,〈一本寂寞的書──我讀郭良蕙《臺北的女人》〉,《聯合報》(1980.3.25),第8版。
  55. 隱地(2016).回到七○年代──七○年代的文藝風.臺北:爾雅.
  56. 隱地(2013).生命中特殊的一年──隱地2013年札記.臺北:爾雅.
  57. 隱地(編)(1981).爾雅──100本書的故事.臺北:爾雅.
  58. 顏元叔(1969)。白先勇的語言。現代文學,37,137-146。
  59. 羅秀美(2013).文明‧廢墟‧後現代──臺灣都市文學簡史.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60. 蘇偉貞(2009)。為何憎恨女人?──《臺北人》之尹雪艷案例。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