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眉州地域文化與士族發展

并列篇名

The Culture of Meizhou Re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bles in Song Dynasty

作者

郭玲妦(Ling-Feng Kuo)

关键词

眉州 ; 地域文化 ; 士人家族 ; 科舉 ; 四川文風 ; Meizhou ; regional culture ; scholars families ; imperial examination ; Shi Chung literati ethos

期刊名称

漢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3 / 12 / 01)

页次

91 - 1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擬從地域社會文化的視角,以宋代享有「多士之鄉」美譽的蜀地眉州為地域研究之範疇,探討宋代眉州以其特有的地域文化魅力、隱而不顯的形塑著該地域裡士人家族的發展。另一方面,眉州士人家族之子弟自小在家鄉「風俗甚文」的文化氛圍中,透過地方教育文化的場域,除了各顯其博大精湛之家學,也在學術文化上多所交流,不僅促使地域家族的繁興與集體意識的提升,也形成龐大的蜀學士人集團,共同建構「蓋異他邦」的地域文化特色。

英文摘要

From the view of regional social cultur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study of Su De Meizhou, which wa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many scholar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implicit rather than explicit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of Meizhou have been living in these scholarly gentle environment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regionally local educations, they display their exquisite of famil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e cultural academic exchanges. It not only promotes regional family prosperity and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but also develops a big group of scholars of Su Study, and they build up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guishing from the other reg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清華學報》(自然科學版)1 卷1 期(1924年1 月),頁3。
  2. 元脫脫(200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3. 宋司馬光(2005)。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4. 宋呂陶(1983)。淨德集。臺北:臺灣商務。
  5. 宋宋祁(1966)。宋景文公筆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6. 宋李心傳(1988)。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李石(1970)。方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宋李燾(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9. 宋周密(2004)。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邵伯溫(1997)。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范純仁(1978)。范忠宣集。臺北:臺灣商務。
  12. 宋范鎮(1997)。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晁公遡(1983)。嵩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宋祝穆(1991)。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宋張孝祥(1975)。于湖居士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宋張唐英、王文才校箋(1999)。蜀檮杌校箋。成都:巴蜀書社。
  17. 宋郭允蹈(1984)。蜀鑑。成都:巴蜀書社。
  18. 宋陳傅良(1975)。止齋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宋黃公度(1983)。知稼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宋楊彥齡(1985)。楊公筆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1. 宋趙與時(1966)。賓退錄。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宋歐陽修(1976)。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
  23. 宋魏了翁(1975)。鶴山先生大全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宋羅大經(1983)。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
  25. 宋蘇洵(1970)。嘉祐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6. 宋蘇軾(2010)。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7. 宋蘇頌(1988)。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8. 宋蘇轍(1987)。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東晉常璩(1976)。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春秋管仲(1978)。管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1. 清彭端淑(2010)。白鶴堂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清楊芳燦纂修(1984)。四川通志。成都:巴蜀書社。
  33. 清顧祖禹(2005)。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
  34. 漢司馬遷(1979)。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5. 漢班固(1978)。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6. 漢高誘(1965)。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37. 王祥(2006)。北宋詩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學史意義分析。文學遺產,2006(6),52-62。
  38. 王毅(2008)。宋代文學家庭。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39. 平田茂樹編(2008)。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
  40. 伊藤宏明(1996)。六朝隋唐時期地域社會研究動向。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7),23-31。
  41. 朱開宇(2004)。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42. 佐竹靖彥(1998)。唐宋時期福建的家族與社會。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3. 吳天墀(1984)。宋代四川藏書考述。四川文物,1984(3),62+65-70。
  44. 李浩(2002)。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5. 谷川道雄、馬彪譯(2002)。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46. 范鳳書(2001)。中國私家藏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
  47. 祝尚書(2004)。論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現象」。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05-110。
  48. 常建華(2004)。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9. 康保苓(2011)。北宋文化重心研究─以學術中心、教育狀況等作為考察的重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50. 郭慶琳(1967)。眉山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1. 陳法駕(1992)。民國華陽縣志。成都:巴蜀書社。
  52. 陳春聲(2007)。民眾叛亂、社會秩序與地域社會觀點─兼論日本近四十年的明清史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5(2),151-178。
  53. 陳寅恪(1981)。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54. 森正夫(2006)。森正夫明清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
  55. 程民生(1997)。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56. 粟品孝編、鄒重華編(2005)。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57. 楊果(1988)。宋翰林學士人員結構考述。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6),92-95。
  58. 葛紹歐(1982)。北宋對四川的經營。師大學報,27,473-516。
  59. 蜀鷹(1987)。宋代眉州及其文化發展原因初探。四川文物,1987(3),48-51。
  60. 賈大泉(1987)。四川在宋代的地位。四川歷史研究文集,成都:
  61. 賈志揚(1995)。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2. 漆俠(1987)。宋代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3. 劉琳(1992)。唐宋之際北人遷蜀與四川文化的發展。宋代文化研究,成都:
  64. 潘美月(1980)。宋代藏書家考。臺北:學海出版社。
  65. 魏峰(2009)。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羅時進(2010)。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譚紅(2006)。巴蜀移民史。成都:巴蜀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