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少喦賦草》看清代臺灣賦的庾信餘影

并列篇名

Follow Yu Xin: The Same Interest of Taiwanese Fu and "Shao Yan Fu Cao"

作者

游適宏(Shih-Hung You)

关键词

少喦賦草 ; 庾信 ; 臺灣賦 ; Shao Yan Fu Cao ; Yu Xin ; Taiwanese Fu

期刊名称

漢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4 / 06 / 01)

页次

97 - 1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基於文學史的「內在」詮釋期望,設想「清代臺灣賦」若大致受「某一文學標準規範和習例的系統所支配」,則當時可能的「賦學基準」為何?由於清代臺灣本地的「賦論」文獻極為有限,故本文透過自中國大陸流傳到臺灣的《少喦賦草》,以「流傳意味接受」為前提,從書中找出「以庾信賦為正典」的一項「賦學基準」,繼而探尋清代臺灣賦中是否有相同的事實。研究結果發現除了《瀛洲校士錄》有陳奎〈擬庾子山小園賦〉一篇,洪繻多篇題目含「春」字的賦篇及〈小樓賦〉,亦為庾信〈春賦〉和〈小園賦〉的投影。

英文摘要

These days Fu is taken notice gradually in research of Taiwanese classicalliterature. "Shao Yan Fu Cao" was a popular collected literary works in medium and la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t Taiwan. Yu Xin was a famous poet in Six Dynasties. "Shao Yan Fu Cao" and Taiwanese writer of Fu praised Yu Xin as literary canon. Some of Hong Xu's Fu imitated "Small garden Fu" and "Spring Fu" written by Yu Xi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許東海(2006)。庾信賦之世變與情志書寫─宮體.國殤.桃花源。漢學研究,24(1)
    連結:
  2. 游適宏(2013)。題聚一唐:清代臺灣賦涉納唐代詩文的書寫趨向。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9(4)
    連結:
  3. (清)馬傳庚:《選注六朝唐賦》,光緒丙子清華齋藏版。
  4. (清)夏思沺:《少嵒賦草》,同治4年(1865)重刊本。
  5. (清)李元度:《賦學正鵠》,清光緒17年經綸書局刊本。
  6. 宋洪邁(1983)。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
  7. 唐令狐德棻(1980)。周書。臺北:鼎文書局。
  8. 清吳淇(2009)。六朝選詩定論。揚州:廣陵書社。
  9. 清李調元(1962)。賦話。臺北:世界書局。
  10. 清鴻寶齊主人編(2007)。賦海大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1. 王冠編(2006)。賦話廣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2. 王淑蕙(2012)。版本、流傳與運用─夏思沺《少嵒賦草》與臺灣賦研究。第10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
  13.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4. 林文龍(1999)。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韋勒克、王夢鷗譯、許國衡譯(1990)。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16. 崔成宗(2006)。臺灣先賢洪棄生賦研究。東亞人文學,9
  17. 曹萌(2005)。歷代庾信批評述論。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2)
  18. 梅家玲(2004)。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許東海(1984)。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 許俊雅(2010)。臺灣賦篇補遺─從醫文賦體談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21. 許俊雅編、吳福助編(2006)。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2. 許惠玟(2012)。本館有關臺灣古典文學出版與典藏介紹。臺灣文學館通訊,34
  23. 許結(2009)。論清代書院與辭賦創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5)
  24. 陳亦橋(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貴州大學。
  25. 陳光瑩(2009)。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臺中:晨星出版公司。
  26. 陳國球(2011)。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程玉凰(1997)。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
  28. 黃水雲(1999)。六朝駢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9. 黃麗月(2011)。遣春日之情思,踵南朝之遺韻:洪棄生春思賦作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5
  30. 溫潘亞(2009)。追尋文學流變的軌跡─文學史理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1. 葉慶炳(2002)。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詹杭倫(2011)。晚清至民國一部流行的賦集─論夏思沺的《少嵒賦草》。新亞學報,29
  33. 詹杭倫校注、沈時蓉校注(2009)。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34. 趙所生編、薛正興編(1995)。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5. 趙所生編、薛正興編(1995)。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6. 歸青(2004)。論體物潮流對宮體詩形成的影響─宮體詩淵源論之一。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4)
被引用次数
  1. 王淑蕙(2019)。晚清《少嵒賦草》版本、流傳與在臺運用。國文學報,65,22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