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早期儒墨兩家「聖人」觀念新探-以「聖人之身分」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n "Saint"(聖人) of the Early Confuscian and Mohisum: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Saint" (聖人)

作者

青山大介(Daisuke Aoyama)

关键词

聖人概念 ; 聖人之身分 ; 儒家 ; 墨家 ; 出土文獻 ; Saint(聖人) ; the social status of Saint(聖人) ; Confucian ; Mohisum ; Discovered texts

期刊名称

漢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5 / 06 / 01)

页次

137 - 1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把問題的範圍集中在「聖人之身分」這一點上,使用較有客觀性的「身分」為尺度,詳細地探析戰國早期儒墨「聖人」觀念擴大及縮小的過程。本文將早期儒家分成「孔子在世時的儒家」(子夏與子貢)和「孔子死後的儒家」(公孟、郭店儒家、孟子)兩組,剖析其主張中「聖人之身分」如何演變;另一方面根據《墨子》、《莊子‧天下》及出土文獻,進行釐清墨家「聖人之身分」演變的過程。孔子與墨子「聖人」兼備「為政者」的身分。孔墨逝世之後,早期儒墨兩家為了創始人的聖人化而使得「聖人之身分」往下擴大。儒墨兩家透過「聖人」概念的「通漲」(Inflation: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其價值降低之現象)成功使「創始人」的「聖人化」。之後突然一變,又希望回復「聖人」的價值。因此,儒墨兩家排除了創始者之外無位無冠的「聖人」。如此,戰國早期儒墨兩家產生了「聖人」概念的「擴大」與「收斂」的兩條相反的潮流。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Saint" (聖人), and analyzed its process of "expansion" and "reduction". It divided the early Confucian into the two groups ,one of them is "the before a Cong-zi (孔子)'s death" that includes Zi-xia (子夏) and Zi-gong (子貢), an another is "the after a Cong-zi (孔子)'s death" that includes Gong-meng (公孟), Guo-dian (郭店) Confusion and Meng-zi (孟子). It contrast the two groups, inquired to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status which "Saint"(聖人) were required to be in. Also based on "Mo-zi" (《墨子》), "Hzuang-zi Tian-xia" (《莊子‧天下》) and Discovered texts (出土文獻), analyzed the Mohism (墨家) how changed the social status of "Saint"(聖人). Cong-zi (孔子) and "Mo-zi" (墨子) who were great founders thought that "Saint" (聖人) must to be in the ruling class, but their disciples that is early Confucian and Mohisum had started to exp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Saint" (聖人) to lower classes for make its founders "Saint" (聖人) as soon as their founders died. The both of two schools had sucessed in the founders "Saintize (聖人化) by "Inflation" (i.e. a quantity increase cause a value decline] of "Saint" (聖人).However they changed suddenly schemed restoration of the "Saint (聖人)", so they excluded the other "Saint" (聖人) without any rank except their founders. In conclusion, early Confucian and Mohisum had been produced two contrary current that are expansion and reduction of the idea of "Saint" (聖人) through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54)。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2. 丁四新(2007)。論楚簡〈鬼神〉篇的鬼神觀及其學派歸屬。儒家文化研究,北京:
  3. 王中江(2008)。鬼神之明與東周的多元鬼神觀。中國哲學史,2008(4),45-55。
  4. 王中江(1999)。儒家「聖人」觀念的早期形態及其變異。中國哲學史,1999(4),27-34。
  5. 王文亮(1993)。中國聖人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王健文(2005)。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7. 王健文(1987)。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8. 加藤常賢(1980)。中国古代文化の研究。二松??大?出版部。
  9. 本田済(1978)。墨子。東京:講談社。
  10. 白川靜(1984)。字統。東京:平凡社。
  11. 白川靜(2002)。文字講話Ⅰ。東京:平凡社。
  12. 吉川幸次郎(1978)。論語。東京:朝日新聞社。
  13. 吉永愼二郞(1995)。孟子における聖王と聖人:その墨家思想の受容。秋田大學敎育學部硏究紀要(人文科學‧社會科學),48,49-63。
  14. 成雲雷(2007)。先秦儒學社會秩序建構中的聖人權威。北方論叢,2007(4),76-80。
  15. 成雲雷(2007)。先秦儒學中的聖人之德與聖人之位─以秩序建構為中心。哲學研究,2007(12)
  16. 成雲雷(2007)。殷周文化傳統與先秦儒家聖人內涵的政治維度。史學月刊,2007(10),22-26。
  17. 朱熹(1988)。四書集注。京都:中文出版社。
  18. 佐藤將之(2010)。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台大出版中心。
  19. 吳文璋(200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
  20. 吳冠宏(2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人:以舜、甯武字、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
  21. 李天虹(2000)。從《性自命出》談孔子與詩、書、禮、樂。中國哲學史,2000(4),41-43。
  22. 李承律(2011)。上博楚簡《鬼神之明》鬼神論與墨家世界觀研究。文史哲,2011(2),5-17。
  23. 李銳(2009)。論上博簡《鬼神之明》篇的學派性質:兼說對文獻學派屬性判定的誤區。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1),28-33。
  24. 邢義田(1987)。秦漢皇帝與「聖人」。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
  25. 胡正之(2006)。儒家聖人觀念在戰國之發展。輔仁國文學報,22,1-28。
  26. 韋伯、康樂譯(1985)。支配的類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7. 徐華(2008)。上博簡《鬼神之明》疑為《董子》佚文。文獻,2008(2),105-109。
  28. 晏昌貴(2000)。郭店儒家簡中的“聖”與“聖人”的觀念。江漢考古,2000(3),86-91。
  29. 袁崇晏(2007)。試探《論語》與《孟子》聖人觀差異。問學集,14,96-104。
  30. 馬承源(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簡(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馬承源編(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淺野裕一(1999)。儒教―ルサンチマンの宗教。東京:平凡社。
  33. 淺野裕一(1998)。墨子。東京:講談社。
  34. 陳偉(2008)。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
  35. 湯浅邦弘編(2007)。上博楚簡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36. 劉澤華(2000)。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上海:上海人民。
  37. 鄧國光(2010)。聖王之道:先秦諸子的經世智慧。北京:中華書局。
  38. 顧頡剛(1979)。「聖」、「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中國哲學,1979(1),80-96。
被引用次数
  1. 青山大介(2016)。戰國時代「明主」觀念探析─以「聖人」的對比為切入點。東亞觀念史集刊,11,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