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入鏡、過境、出境?-葉石濤、章緣小說中的臺灣女舞者及其舞臺追尋

并列篇名

Entering, Departing, Or just Passing Through?──Searching for a stage for Taiwan female dancers in Yeh Shih-tao and Jang Yuan’s Novels

作者

許劍橋(Chien-Chiao Hsu)

关键词

現代舞 ; 女舞者 ; 葉石濤 ; 章緣 ; 臺灣舞蹈史 ; modern dance ; female dancer ; Yeh Shih-tao ; Jang Yuan ; Taiwan Dance History

期刊名称

漢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5 / 12 / 01)

页次

63 - 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以「身體」為媒介的舞蹈藝術,相較於日治時期其他藝術的引入臺灣,可謂啟蒙最晚的現代藝術,因此也就有了可以從性別、身體來探索的可能。本文透過兩位臺灣不同世代小說家的作品:葉石濤(1925-2008)以第一代赴日習舞的臺灣女舞者為原型創作的〈青春〉(1965)、〈紅鞋子〉(1988),以及章緣(1963-)描述九○年代留美學舞的〈舞者莎夏〉(1995)來做觀察舞作。小說裡的背景時空,恰好形構與接續出臺灣舞蹈史的發展進程:從戰後初期至九○年代,以及由日本、臺灣、再至美國的國境移轉。小說裡不同世代的臺灣女舞者,皆在其時代選擇前往美國尋找舞臺,新大陸成為臺灣女舞者的新故鄉,也等同揭露臺灣舞蹈環境的條件和限制。此外,兩代女舞者也都一致的面臨到父權的政治姿態,包括婚姻和母職的挑戰。因此,一「身」舞藝的臺灣女舞者,其入境、過境和從臺灣出境的身影,其實開啟出的,是一道身體、性別與家國對話的習題。

英文摘要

Comparing with the growth of other modern arts that recognized immediately by people when imported during Japan-dominated period, the choreography can obviously be named "belated modernity" even though dancers make good use of or emphasize their "bodies". Thus, we'll discuss the Taiwanese female dancers in this article via the point of view of sex. The novels, "The Youth(青春)" "The Red Shoes(紅鞋子)" written by Yeh Shih-tao (葉石濤) and "The Dancer Sasha(舞者莎夏)" written by Jang Yuan (章緣), we'll discuss seem display a process of dance history in Taiwan.. They showed continuity of time (from 1945 to 90') and changing of space (from Japan, Taiwan to the America). The female dancers of two generations, that show their differences in bodies and in careers from general females, between these two novels thus conceive ways of interacting with different gender.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ncounters and of the results of interacting with different gender are the focus here. Moreover, the absolute destiny of Taiwanese female dancers to wander about territories gives a topic dealing with genders and yearning for nations. This also helps us to think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situation of dance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游鑑明(2000)。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1-75。
    連結:
  2. 林懷民:〈看保羅泰勒─一個文藝青年的成長與認知(上)〉,《中國時報》第8 版,1980 年10 月4 日。
  3. 簡志偉:〈藝壇奇葩獻身現代舞〉,《中國時報》第9 版,1968 年9 月17 日。
  4. 平珩編(2002)。舞蹈欣賞。臺北:三民。
  5.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
  6. 李怡君(1996)。蜻蜓祖母:李彩娥70 舞蹈生涯。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7. 林蔭庭(2007)。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臺北:天下。
  8. 邱貴芬編、柳書琴編(2007)。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臺北:
  9. 范伯倫、李華夏譯(2007)。有閒階級論。臺北:左岸。
  10. 范銘如編(2002)。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
  11. 徐開塵(2002)。羅曼菲─紅塵舞者。臺北:聯合文學。
  12. 張愛玲(2001)。張愛玲典藏全集8.散文卷一。臺北:皇冠。
  13. 梁顥曦(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4. 陳明柔(2004)。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臺北:時報。
  15. 章緣(1997)。更衣室的女人。臺北:聯合文學。
  16. 游鑑明(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17. 楊杜煜(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8. 葉石濤(2006)。葉石濤全集4.小說卷:四。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19. 葉石濤(2008)。葉石濤全集10.隨筆卷五。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0. 葉石濤(2006)。葉石濤全集1.小說卷:一。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1. 葉石濤(1991)。紅鞋子。臺北:自立晚報。
  22. 趙綺芳(2004)。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臺北:文建會。
  23. 趙綺娜(2001)。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1951-1970)。歐美研究,31(1),79-127。
  24. 蔡芬芳(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25. 蔡瑞月口述、蕭渥廷編(1998)。臺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臺北:文建會。
  26. 蔡瑞月文教基金會編(2001)。第一道月光:蔡瑞月。臺北:詹順正。
  27. 盧柏儒(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
  28. 羅思瑪莉‧佟恩、刁筱華譯(1998)。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
  29. 嚴子山(2001)。臺中市舞蹈拓荒者的足跡:王萬龍‧辜雅棽。臺中:臺中市政府。
  30. 顧燕翎(200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
  31. 顧燕翎編、鄭至慧編(2002)。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