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公案小說集「妖」化敘寫之文化意涵

并列篇名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Demonization Narrative Writing in The Collection of Ming Dynasty Detective Stories

作者

張凱特(Chang Kai-Te)

关键词

明代 ; 明代公案小說集 ; 秘密宗教 ; 妖 ; 《百家公案》 ; Ming Dynasty ; Demonization ; Secret Religin ; Bai Jia Gong An ; The Collection of Ming Dynasty Detective Stories

期刊名称

漢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6 / 12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明代公案小說集為文本,研議公案小說中「妖」化現象,妖怪為志怪小說的習見題材,洎明代公案小說集將妖列為變亂社會與國家秩序的禍首,將妖提高至對應家國與社會的新高度,為前所未有的思維。從定義,釋名及題材承衍的整理與析分,進而梳理出公案小說對於妖怪類型的偏好與時事的綰合,就此得知人物或物類的妖化現象的形塑法式,就公案分判結果適映現晚明社會對於身體觀、政治秩序、人倫秩序的焦慮,拈出對人體變異、秘密宗教、人妖想像的意識,細繹出包羅正統與異端對立的妖之意涵。

英文摘要

Apart from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demon theme in the novels of Ming Dynasty can especial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social reality. By means of analyzing and discriminating the type of demon stories, the thesis has noticed the extraction of the concept of order in court-case novels and demonstrated the phenomenon of demonizing a specific group or species; the demon stories that succeeds from the mystery novels in late Ming Dynasty have affected the change of the demon's definition and nature and the change has reflected people's anxiety over body conception, political order, faith order and ethic order in late Ming Dynasty. The thesis has also presented the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viewpoints on demon and clarified the sense of equivocality on variation of human bodies, mystery religion, local wicked sacrifice and imagination on human and demon, etc, aiming to obtain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rthodox and heterodox concepts of order in court-case nove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邱仲麟(2007)。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明代研究,10
    連結:
  2. 黃東陽(2007)。誤入與遊歷─宋傳奇〈王榭〉仙鄉變型例探究。興大人文學報,39
    連結:
  3. 黃東陽(2012)。人性的寓言─明末豔情小說《僧尼孽海》對僧尼持守色戒之詮解。漢學研究,30(3)
    連結:
  4. (1992)。稀見中國地方誌匯刊。北京:中國書店。
  5. (1990)。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6. (2012)。清平山堂話本。北京:中華書局。
  7. (1995)。明小說輯刊。成都:巴蜀書社。
  8. (1990)。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9. (2006)。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0. (2005)。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1991)。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2. (1981)。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 周左丘明、楊伯峻編(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14. 明胡文煥編 、向志柱點校(2012)。稗家粹編。北京:中華書局。
  15. 明夏原吉(1962)。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究院歷史語言?究所。
  16. 明無名氏、程毅中點校(2008)。輪迴醒世。北京:中華書局。
  17. 明顧秉謙纂(1967)。明神祖實錄。臺北:中央?究院歷史語言?究所。
  18.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校點(1996)。異苑。北京:中華書局。
  19. 晉干寶、李劍國輯校(2012)。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20.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2006)。說文解字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1. 中野美代子、何彬譯(1989)。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22. 中野美代子、劉禾山譯(1977)。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臺北:成文出版社。
  23. 井上圓了、蔡元培譯(1987)。妖怪學講義。北京: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
  24. 孔飛力、陳兼譯、劉昶譯(1999)。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5. 王立(2002)。佛經文獻與古代小說「照影稱王」母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26. 王季思編(1999)。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7. 江守義(2006)。儒家道德在小說敘事中的歷史演化。敘事學的中國之路: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28. 余新忠編、杜麗紅編(2013)。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李時珍編纂、劉衝如校注、劉山永校注(2009)。本草綱目新校注本。北京:華夏出版社。
  30. 李劍國(2011)。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1. 沈衛榮(2003)。神通、妖術和賊髡:論元代文人筆下的番僧形象。漢學研究,21(2)
  32. 林淑貞(2010)。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
  33. 金明求(2004)。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 : 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
  34. 阿部泰記(2004)。包公傳說的形成和展開。東京:汲古書院。
  35. 陳大康(2007)。明代小說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36. 陳玉女(2010)。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37. 陳捷先(2001)。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
  38. 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研究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39. 陳寶良(2015)。說「妖」:明代中晚期社會與文化的異動及其妖魔化。安徽史學,2015(1)
  40. 陳寶良(2004)。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程毅中(2006)。程毅中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42. 黃彰健(1977)。明清史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黃彰健(1994)。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究院歷史語言?究所。
  44. 楊緒容(2005)。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葉慶炳(1977)。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46. 劉苑如(2002)。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7. 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48. 劉衛英(2008)。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9. 劉黎明(2004)。宋代民間巫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50. 潘建國(2008)。海內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小說考—兼論明代以降「五鼠鬧東京」故事的歷史流變。文學遺產,5
  51. 潘建國(2015)。明說唱詞話《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鬧東京記》考—再論「五鼠鬧東京」之故事流變及其學術意義。文學遺產,2
  52. 鄭明娳(1986)。珊瑚撐月─古典小說新向量。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社。
  53. 魯迅校錄(1973)。古小說鉤沉。北京:人民出版社。
  54. 錢鍾書(1978)。管錐篇。臺北:蘭馨室書齋。
  55. 濮文起(1991)。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杭州:浙江出版社。
  56. 謝明勳(1999)。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里仁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23)。由「人妖曾秋皇事件」暨相關新聞看媒體報導之跨性別建構論述產製。中科大學報,10(1),1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