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超凡即聖-從密教觀點探討民間視李靖為毗沙門天王之思考進路

并列篇名

From the Worldliness into Sainthood- A Buddhist Mysticism Reading on the Plausibility of Li Jin’s Becoming Image as Vaisramana

作者

吳泓哲(Wu Hung-Che)

关键词

李靖 ; 毗沙門天王 ; 三密相印 ; 天 ; 護法 ; Li Jin ; Vaisramana ; cosmology ("tien") ; patron

期刊名称

漢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7 / 12 / 01)

页次

1 - 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佛教東傳與中國文化接觸,不僅為中華文化帶來許多衝擊,卻也撞出了許多難能可貴的火花,不論從口頭上的語言用辭、說唱藝術乃至到文字上的詩歌、散文與小說,造型上的壁畫、塑像,都產生許多深遠的影響。而佛、菩薩的相貌隨著佛教東傳至各個國家,因應當地文化而有所改變,其中「毗沙門天王」的形象轉變,是值得注意,畢竟作為佛教護法的身分,其形象就不免要與民眾所認識具有「護法」的能力結合,所以護法與不同文化圈內的武將、英雄形象結合,是可以預想的發展方式,故本篇要討論的問題是透過佛教裡密教系統中的「三密相印」以及佛教宇宙觀──「天」的兩種理論,討論李靖何以成為毗沙門天王的可能原因。

英文摘要

With 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the clashes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have brought forth immense influences on vernacular speeches, chanteable story-telling, literary works such as poetry, prose, and novel, as well as mural art and sculptures. As Buddhism spread eastward, the images of Buddha and Bodhisattva alter and are appropriated to fit into the local culture in different counties. Among these image appropriations, the transformed image of Vaisramana is worth noticing. Being a patron deity, Vaisramana is often known by the folk culture as a role of protector or guardian. In this sense, it is anticipatable that the image of Vaisramana may absorb the images of martial general or hero in diverse cultures, merging into a heroic figure. Through the two theoretical grounds of the Buddhist Mysticism of Three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he Buddhist cosmology (or the concept of "tien"), this paper thus aim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how Li Jin, a martial general, may become Vaisrama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77)。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 宋歐陽修(1976)。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3. 後晉劉昫(1976)。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 唐李復言(1982)。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
  5. 清董誥編(1983)。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6.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公維章(2005)。唐宋間敦煌的城隍與毗沙門天王。宗教學理論與其他宗教研究,2005(2),113-119。
  8. 王永平(2002)。道教與唐代社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9. 王濤(2010)。論唐宋時期毗沙門天王向城市保護神的轉化。晉陽學刊,2010(1),98-102。
  10. 任繼愈編(2001)。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 佚名(1980)。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聯經出版社。
  12. 松本文三郎(2003)。兜跋毗沙門天考。敦煌研究,2003(5),36-43。
  13. 夏廣興(2008)。密教傳持與唐代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孫昌武(2007)。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5. 孫軼旻(2006)。民間祠祀與李靖神化。雲夢學刊,27(6),58-61。
  16. 郭俊葉(2008)。托塔天王與哪吒─兼談敦煌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圖。敦煌研究,2008(3),32-40。
  17. 郭紹林(2002)。托塔天何以是李靖。洛陽大學學報,17(3),18-21。
  18. 湯用彤(1988)。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
  19. 程國賦(2002)。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 隋樹森編(1967)。元曲選外編。臺北:中華書局。
  21. 聖嚴法師(1999)。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密教史。臺北:法鼓文化。
  22. 鄭阿財(1997)。論敦煌寫本《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與唐五代的毗沙門信仰。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3. 蕭登福(2009)。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4. 蕭登福(2003)。哪吒溯源。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25. 謝明勳(2015)。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臺北:里仁書局。
  26. 謝保成(2007)。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黨燕妮(2005)。毗沙門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2005(3),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