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用人工智慧科技建置智慧型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管理模式研究

DOI

10.6311/ISHM.202205_(395).0003

作者

李政儒

关键词

職業災害 ; 職業重建 ; 職災預防 ; 人工智慧

期刊名称

工業安全衛生

卷期/出版年月

395期(2022 / 05 / 20)

页次

9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保障職業災害(Occupational Accidents,以下簡稱職災)勞動權益,依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2020年統計年報顯示我國勞工保險人數約1,055萬勞工,其中發生職災現金給付部分:1.傷病給付案件數約為4.8萬件,給付金額約達21.45億元。2.職災失能給付約3,338件,給付金額約達8.17億元。3.職災死亡給付(含失蹤津貼)約1,508件,給付金額約達7.03億元。職災醫療給付部分:1.住院給付約32,119件,給付金額約達14億元。2.醫療門診給付案件數約達134萬件,給付金額約達12.78億元。3.預防職災健康檢查給付案件數約達25.4萬件,給付金額約達2.69億元,可謂相當龐大。現行職災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開辦至今近10年,協助超過2萬職災勞動者及其家屬,依據勞動部統計資料顯示現行19縣市中共有47為個管員(其中直轄市:台北市4位、新北市5位、桃園市4位、台中市5位、台南市5位及高雄市6位),設定每位個管員每年新接案約45件案件,惟新舊案例累積,個管員平均每年案件量高達77件;另加上職災勞資爭議頻繁,且個管員專業知能養成平均最少至少需2~3年以上才可獨當一面,加上個管員為1年1聘…等因素,造成離職率偏高,經驗無法傳承,為弭補上項缺失,如何運用人工智慧科技整合職災勞工服務資訊建置智慧型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管理模式,俾利提供個案主動關懷管理人員面對職災罹難勞動者及眷屬之協助工具,並期盼透過個管人員或協助團體終端輸入關懷結果回饋模式系統,促使系統深度學習並反覆作,俾利提供個管人員適切服務建議。本計畫主要探討運用人工智慧(簡稱AI)科技建置我國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管理模式可行性評估研究,期透過AI科技運用及文獻蒐集,分析先進國家在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制度運作機制、實施現況及運作模式,並與我國現行制度比較,瞭解我國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管理制度、學理、模擬與模型評估,對職業災害罹災勞動者情境(社會復健、醫療復健、職能復健…)現況進行研究,擬定具體文件化資料及進行資通訊平台建立,並以AI科技分析(如ARIS整合性資訊系統架構理論…)建置「職業災害個案主動關懷管理模式」之資訊管理平台,提供職業災害發生後,給予個案管理人員主動關懷罹災勞動者時整合性服務之協助工具,並將服務知識表徵透過雲端回饋資訊平台,雲端儲存各類資訊雲透過物聯網串聯data,作為資訊整合及分享功能,俾利AI進行深度學習,研提個管員決策參考。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預防保健與衛生學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莊正中(2010)。日本勞工職災補償制度之初探。東亞論壇,467,1-14。
    連結:
  2. (2017)。勞保局資料庫,2017。
  3. Becker, J.,Kugeler, M.,Roseman, M.(2005).Prozessmanagement-Ein Leitfaden zur prozessorientierten Organisationsgestaltung.Heidelberg, Germany:Springer Verlag.
  4. Hsieh, Chun-Hsiang,Buehrer, Daniel J.(2014).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rtifically 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 Using Multiple Ontologies and Neural Token Lis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IJITCS)
  5. Hsieh, Chun-Hsiang,Buehrer, Daniel J.(2014).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Trends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CETET'2014)
  6. Kapil Pant, M. B. J.(2008).Business Process Driven SOA using BPMN and BPEL.Birmingham, England:Packt Publishing.
  7. Siegel, D. S.,Waldman, D.,Link, A.(2003).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An Exploratory Study.elsevier Research Policy,32(1),27-48.
  8. van der Aalst, W. M. P.,ter Hofstede, A. H. M.,Weske, M.(2003).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a survey.Germany,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
  9. 小部正治、山添拓(2014)。労災受給者に対する打切補償解雇は違法(特集学校法人専修大学事件:打切補償解雇について)。労働法律旬報,1812,6-10。
  10. 井上浩(2010)。労災保険法を中心とする労災補償法詳説。経営書院。
  11. 木村大樹(2013)。実務解説労災補償法。経営書院。
  12. 田中建一(2013)。労災保険特別加入制度の問題点の検討:契約労働者の労災補償の保護の視点から•特集個人請負・業務委託型就業者をめぐる法的問題。季刊労働法,241,90-98。
  13. 西村健一郎、朝生万里子(2014)。労災補償とメンタルヘルス単行本(ソフトカバー)。信山社。
  14. 李涓鳳(2012)。我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回顧與展望。臺灣勞工季刊,30,62-71。
  15. 屈君懋(2010)。高雄,台灣,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16. 河野尚子(2014)。同志社大学労働法研究会(第 12 回)複数就業者の労災保険給付:ドイツ法との比較法的研究。季刊労働法,246,176-189。
  17. 邱駿彥(2010)。職災保護-我國職業災害保護制度。勞工之友,631,36-39。
  18. 厚生労働省労働基準局労災補償部労災管理課編集(2008)。労働者災害補償保険法(労働法コンメンタール)。労務行政。
  19. 徐婉寧(2015)。職業安全衛生法之現況與展望。萬國法律,199,60-75。
  20. 高羽慧(2015)。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
  21. 莊啟磊(2013)。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22. 許繼峰(2009)。讓職災保險規劃更完善-德、日、韓三國制度比較。臺灣勞工季刊,19,101-111。
  23. 森弘典(2011)。被災労働者本人を規準とする労災認定が最高裁で確定--国・豊橋労基署長(マツヤデンキ過労死)事件。労働法律旬報,1753,36-40。
  24. 黃文吉(2013)。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25. 蔡銀山(2014)。國立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
  26. 簡文成(2001).職業災害保補償實務.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 藍婉瑜(2010)。宜蘭縣政府自行研究報告宜蘭縣政府自行研究報告,宜蘭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