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晚清常州詞派對「清詞史」的「解釋取向」及其在常派發展上的意義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Explanatory Inclination" of the School of Chang Zhou Ci (Poem)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wards "the History of Ci in the Qing Dynasty"

DOI

10.6187/tkujcl.200512.13-7

作者

侯雅文(Ya-Wen Hou)

关键词

清詞史 ; 解釋取向 ; 常州詞派 ; 篋中詞 ; 詞則 ; 譚獻 ; 陳廷焯 ; history of Ci in the Qing Dynasty ; explanatory inclination ; School of Chang Zhou Ci ; Qie Zhueng Ci ; Ci Ze ; Tan Xian ; Chen Ting Zhuo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5 / 12 / 01)

页次

183 - 2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此處的「清詞史」係指清代各時期詞人詞作發展的歷程。此一歷程的建立,固然有賴於清代詞人詞作發展歷程的客觀事實;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某種特定的史觀下,這些詞人詞作才會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發展脈絡。這種特定的觀點,本文稱為「解釋取向」。基此,那種只求完備地蒐集清代詞人詞作,卻不對這些史料施以特定「解釋取向」的成果,不能算是建構「清詞史」。<BR>晚清譚獻、陳廷焯二人,繼承前期「常州詞派」論詞的特定觀點,形成他們對「清詞史」的「解釋取向」。此一「解釋取向」,並非透過具有明確章節、論述文字特徵之「論述文學史」的操作方式予以體現;而是藉由編選、評論作品之「文本文學史」的操作方式加以呈現。基此,本文將對譚獻《篋中詞》以及陳廷焯《詞則》有關清代的部分,詳加討論。<BR>本文將透過下列步驟,進行論述:一、解析譚、陳二人透過選集而建構的「文本清詞史」;二、詮釋譚、陳二人建構「清詞史」不同的「解釋取向」;三、詮釋兩人「解釋取向」的同異,其間所涵具常州詞派對於「詞史」解釋權的延續或轉向的意義。此一逆證式的研究進路及成果,一來可以補充前行研究偏重由詞論的史料,去研究「清詞史」之進路的不足;二來可以突顯建構「清詞史」的史觀問題。最後,可以呈現「常州詞派」晚期,所存在流派變遷的問題。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鮦陽居士:〈復雅歌詞序〉,收入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24。
  2. 王昶:《國朝詞綜》(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1936年),書前自序。
  3. 聶先、曾王孫編纂:《名家詞鈔》(清康煕間1662-1722刊本),書前序文。
  4. 清‧譚獻:《篋中詞‧篋中詞續》(清光緒八年安慶刊本,1882年)。
  5. 宋胡仔(1967)。苕溪漁隱叢話。台北:廣文書局。
  6. 南朝梁蕭統(1993)。昭明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7. 清陳廷焯(1984)。詞則。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漢揚雄、清汪榮寶疏(1985)。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
  9. 朱崇才(1995)。詞話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10. 吳梅(1988)。詞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11. 宋邦珍(1991)。論白雨齋詞話「沈鬱說」正變觀。中國國學,19,143-159。
  12. 李正輝、李華豐(1995)。中國古代詞史。台北:志一出版社。
  13. 周濟(1999)。宋四家詞選。台北:廣文書局。
  14. 屈興國(1986)。「詞則」與「白雨齋詞話」的關係。詞學
  15. 邱世友(1983)。譚獻論比興柔厚─常州派詞論之三。文學評論叢刊
  16. 金啟華編(1993)。唐宋詞集序跋匯編。台北:商務印書館。
  17. 金鮮(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8. 侯雅文(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19. 施蟄存(1994)。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唐圭璋(1988)。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1. 孫廣德(1994)。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22. 張炎、蔡楨疏證(1985)。詞源疏證。北京:中國書店。
  23. 張惠言編選、姜亮夫箋註(1980)。詞選箋註。台北:廣文書局。
  24. 梁令嫺編、劉逸生校點(1981)。藝蘅館詞選。廣東:人民出版社。
  25. 陳廷焯、屈興國校注(1983)。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26. 陳松宜(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27. 彭玉平(1991)。陳廷焯詞學淵源論。安徽師大學報,19(4),446-470。
  28. 黃琴書(1953)。譚獻對詞的見解。中國文化,1(5),31-32。
  29. 葉嘉瑩(1983)。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台北:純真出版社。
  30. 劉大杰(1990)。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31. 蕭新玉(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2. 顏崑陽(2000)。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33-67。
  33. 譚獻、徐珂編、顧學頡校點(1959)。復堂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4. 嚴迪昌(1999)。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侯雅文(2006)。論朱祖謀《宋詞三百首》所建構的「宋詞史」及其在清代宋詞典律史上的意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2,311-345。
  2. 侯雅文(2008)。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對「詞史」的研究與書寫提出「方法學」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18,1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