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陳子龍方以智的詩學論交與分趨-以「雅」的觀念為討論中心

并列篇名

The Association and Separation between Chen Zi-Long and Fang Yi-Zhi's Poetics Focusing on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Ya" (雅)

DOI

10.6187/tkujcl.200512.13-3

作者

謝明陽(Ming-Yang Hsieh)

关键词

明末清初 ; 詩學 ; 陳子龍 ; 方以智 ; 雅 ;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 poetics ; Chen Zi-Long ; Fang Yi-Zhi ; Ya雅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5 / 12 / 01)

页次

41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陳子龍(1608-1647)與方以智(1611-1671)為明末清初歷史舞臺上令人矚目的兩位奇才,二人不僅以文章著述冠絕於當代,更以崇高的氣節風範流芳於後世。崇禎五年(1632),陳子龍與方以智因論「大雅」相合而定交,其後,方以智的詩歌觀念又因時代的動盪而發生轉變,此段詩學論交與分趨的歷程,一方面展現了陳子龍與方以智深刻的詩學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二人不同的人格精神,頗值得我們予以深究。本文將以「雅」的觀念作為討論中心,分成四小節探討此一議題:首節,先考述陳子龍與方以智論詩定交的經過,並分析二人「雅」的觀念所具有的意涵;第二節,以陳子龍對方以智的詩學引導為線索,呈現其將「詩歌」與「政治」合而為一的生命理想;第三節,考察方以智在與陳子龍交往的過程中,如何檢討雅正詩學,進而提出新的見解;最後,則透過陳子龍與方以智的思想分趨,論析二人寄寓於詩學論述中不同的人生抉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廖肇亨(2002)。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七
    連結:
  2.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
  4. 清‧方以智:《膝寓信筆》(東京:東洋文庫藏,《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頁8、20。
  5. (1988)。方以智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明‧方以智:《稽古堂文集》(東京:東洋文庫藏,《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卷二,頁35。
  7. (1989)。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8. (1962)。東西均。北京:中華書局。
  9.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0.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1.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2. (200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
  13. 清‧魏畊、錢价人編:《今詩粹》(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初刊本),卷一,頁1-2。
  14.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5. 明何景明(1989)。何大復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6. 明陳子龍(1977)。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17. 明陳子龍(1977)。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18. 明陳子龍(1983)。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明陳子龍(1977)。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20. 明陳子龍(1983)。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明陳子龍(1983)。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明陳子龍(1983)。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明陳子龍(1983)。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明陳子龍(1977)。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公司。
  25. 明陳子龍(1988)。陳子龍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明陳子龍、清李雯編、清宋徵輿編(1991)。皇明詩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明陳子龍、清李雯、清宋徵輿(2000)。雲間三子新詩合稿。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8. 南朝梁劉勰、詹鍈義證(1994)。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唐李白、清王琦注(1999)。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30.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1980)。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
  31. 唐韓愈、錢仲聯集釋(1985)。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學海出版社。
  32. 唐韓愈、錢仲聯集釋(1985)。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學海出版社。
  33. 清毛奇齡(1968)。西河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 清王昶、周維德輯校(1988)。蒲褐山房詩話新編。濟南:齊魯書社。
  35. 清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36.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1983)。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37. 漢司馬遷(1984)。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38. 任道斌(1983)。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9. 朱則杰(1992)。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0. 張伯偉(2002)。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1. 張健(1999)。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霍有明(1994)。清代詩歌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43. 謝明陽(2004)。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台北:大安出版社。
  44. 羅熾(1998)。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謝明陽(2008)。方以智與明代復古詩學的承變關係考論。成大中文學報,21,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