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的譜系:論晚明清初學者對屈辭藝術性的認識

并列篇名

"The Literary Pedigree": The Research on the Scholars' Understandings to the Artistry of Qu Ci during the Late Min and Early Qin Dynasty

DOI

10.6187/tkujcl.200712.17-6

作者

廖棟樑(Dong-Liang Liao)

关键词

屈原 ; 楚辭 ; 晚明清初 ; 以情論道 ; 虛實之辨 ; 結構分析 ; 細部批評 ; Qu Yuan ; Chu Ci ; Late Ming and Early Qin Dynasty ; discussing dao through sentiment ; the discussion between abstract and actual situations ; the structure analysis ; the detail criticism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7 / 12 / 01)

页次

121 - 1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經由《楚辭》學史導出,認為漢代以至宋代,大體從屈原之人格與情志的觀點,經由「比興」解碼,以詮解屈辭之義。儘管他們對《楚辭》的文學特性不是全然沒有認識。不過,仍少由屈辭作品本身語言形式之藝術性,以詮評其美感及價值。此一詮釋典範至宋代朱熹開始改變,及晚明清初而轉型。本文即以晚明清初學者對《楚辭》之批評,通過以情論道、虛實之辨、結構分析與細部批評等四項,闡明晚明清初學者對《楚辭》藝術性的認識。<BR>晚明清初的《楚辭》學者「把形式問題提昇到這樣的高度來對待,不僅意味著一種從審美的意義上建立起來的藝術價值觀,而且更重要的是對藝術形式的美學特質的認識向前跨進了一大步:不再把形式僅僅當作表現觀念、情感的工具。」於是,《楚辭》的藝術經典地位形成,而《楚辭》研究也由經學、理學向文學轉變,開創《楚辭》學發展的新方向。本文因而能彰顯《楚辭》學中有關藝術審美批評之譜系,並藉此拓展《楚辭》學史之新貌。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許又方(2004)。賀貽孫《騷筏》述評。東華漢學,2
    連結:
  2. 什克洛夫斯基著、方珊譯(1989)。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
  3. 毛慶(2000)。離騷的層次劃分及結構的奧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2(5)
  4. 毛慶(2007)。論清代楚辭研究中的「直覺感悟法」。文藝研究,4
  5. 王夫之著(1979)。楚辭通釋。臺北:廣文書局。
  6. 王世貞著、周維德集校(2005)。全明詩話:藝苑巵言。濟南:齊魯書社。
  7. 王邦采著。四庫未收書輯刊:楚辭匯訂。北京:北京出版社。
  8. 王萌著。四庫未收書輯刊:楚辭評註。北京:北京出版社。
  9. 王逸(1974)。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王璦玲著(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11. 卡西爾著、甘陽譯(198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2. 司馬遷著(1985)。史記三家注。臺北:七略出版社。
  13. 朱立元著(1984)。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4. 朱冀著(2000)。楚辭彙編:離騷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朱熹著(2001)。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吳旻旻著(2006)。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
  17. 李中華、朱炳祥著(1996)。楚辭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18. 李天道主編(2005)。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9. 李陳玉著。續修四庫全書:楚辭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汪瑗著、董洪利點校(1994)。楚辭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1. 周建忠(2005)。《楚辭》層次結構研究-以〈離騷〉為例。雲夢集刊,26(2)
  22. 周拱辰著。續修四庫全書:離騷草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周裕鍇著(2003)。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4. 林雲銘著(1994)。楚辭燈。臺北:廣文書局。
  25. 金惠敏著(2002)。從現代性與辯證法解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 金聖嘆著(1986)。金聖嘆全集。臺北:長安出版社。
  27. 柯慶明著(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28. 洪湛侯著(1984)。楚辭要籍解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9. 洪興祖著(1995)。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30. 胡應麟著(1973)。詩藪。臺北:廣文書局。
  31. 孫月峯著(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孫月峯先生批評詩經。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2. 孫康宜著(2001)。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
  33. 徐光啟著(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新刻徐玄扈先生纂輯毛詩六帖講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4. 晁補之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雞肋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35. 茨維坦‧托多羅夫編選、蔡鴻濱譯(1989)。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袁宏道著(1956)。袁中郎文鈔。臺北:三民書局。
  37. 高秋鳳、臺灣師範大學主編(1993)。明汪瑗《楚辭集解》述評。國文學報,22
  38. 張淑香、臺灣大學中文系編印(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9. 敏澤主編(2004)。中國文學思想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0. 莫礪鋒著(2000)。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1. 莫礪鋒編(2007)。誰是詩中疏鑿手-中國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南京:
  42. 陳子龍著(1977)。陳臥子先生安雅堂稿。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43. 陳文新著(2000)。明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4. 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1987)。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陳第(1966)。叢書集成初編:屈宋古音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陳煒舜、香港中文大學主編(2006)。從《楚辭評註》看明末清初的學風轉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6
  47. 陳煒舜、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劉永澄及其《離騷經纂註》。國文學報,6
  48. 陸時雍著(2000)。楚辭彙編:楚辭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9. 陸雲著。四部備要‧集部:陸士龍集。臺北:中華書局。
  50. 傅山著、丁寶銓刊、陳監先批校(2007)。陳枇霜紅龕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51. 曾國藩著(1952)。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52. 焦竑著(1999)。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
  53. 賀貽孫著。四庫未收書輯刊:騷筏。北京:北京出版社。
  54. 黃中模著(1987)。屈原問題論爭史稿。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55. 黃文煥著(2000)。楚辭彙編:楚辭聽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6. 楊牧(2001)。現實與隱喻。臺北:洪範書店。
  57. 楊金鼎主編(1988)。楚辭評論資料選。臺北:長安出版社。
  58. 萬時華著(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詩經偶箋。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59. 葉慶炳、邵紅編輯(1979)。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60. 廖棟樑(2001)。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61. 廖棟樑(1984)。文學評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62. 廖棟樑、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論詩詩:王逸《楚辭章句》的韻體釋文。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63. 廖棟樑、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7)。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64. 褚斌杰編(2003)。屈原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65. 趙沛霖著(1993)。屈賦研究論衡。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66. 趙逵夫(2003)。中國楚辭學。北京:學苑出版社。
  67. 劉永澄著(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8. 劉毓慶著(2001)。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69. 劉綱紀著(1997)。傳統文化‧哲學與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0. 劉勰著、范文瀾注(1980)。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71. 潘嘯龍(2004)。〈離騷〉「結構」研究論略。安徽師範大學學報,32(3)
  72. 潘嘯龍、毛慶主編(2003)。楚辭著作提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73.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朱立元、張德興著(1999)。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二十世紀美學(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74. 蔣驥著(1975)。清人注楚辭三種:山帶閣注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
  75. 鄭振鐸編(1998)。楚辭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
  77. 蕭統編(1991)。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78. 錢澄之著、殷呈祥點校(1995)。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
  79. 戴震著(2006)。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80. 鍾嶸著、廖棟樑撰述(1986)。詩品。臺北:金楓出版公司。
  81. 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1984)。顏氏家訓。臺北:明文書局。
  82. 顏崑陽、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1994)。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
  83. 蘇珊•朗格(1983)。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4. 蘇珊•朗格(1986)。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5.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
  86. 龔鵬程著(1988)。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2018)。放在草野,以自證明-張溥題辭中的屈騷情懷。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