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再論中國詩歌自口頭公共表達向書寫個人體驗的轉變
|
并列篇名
|
From Oral Expression to Written Experience: A Re-Exploration of Generic Shift in Chinese Lyricism
|
DOI
|
10.6187/tkujcl.200712.17-2
|
作者
|
蕭馳(Chi Xiao)
|
关键词
|
高友工 ; 古詩十九首 ; 書寫的聲音 ; 自省詩 ; 阮籍 ; Yu-Kung Kao ; Nineteen Old Poems ; Printed Voice ; Reflexive Poetry ; Ruan Ji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7期(2007 / 12 / 01)
|
页次
|
23
-
4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對高友工先生關於中國詩歌發展由公共口頭表達轉向個人內在經驗書寫論題作一修訂。在高先生看來,此一轉變的標誌即《古詩十九首》。本文論證:《古詩十九首》乃近似「單邊交談」的抒情戲劇性獨白,其本質是一種不同於「說出來的聲音」的「書面的聲音」,代表了中國詩歌自口頭公共表達向書寫個人體驗轉變過程中的初期形態。文章又以阮籍《詠懷詩》自語特質、詩體意義連貫性的構成方式,以及表達上的自我參指、自我論辯等等為根據,進而提出:高氏所謂內化和書寫個人體驗詩歌的最後完成,應以阮籍《詠懷詩》為標誌。而在嗣後興起的山水詩裏,傳統的言說性更被徹底打破,代表了中國詩歌轉向書寫個人體驗的另一種發展。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蕭馳(2007)。「書寫聲音」中的羣與我,情與感:《古詩十九首》詩學質性與詩史地位的再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
連結:
-
日吉川幸次郎、高橋和已編、蔡靖泉譯(1989)。中國詩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宋洪興祖(1999)。楚辭章句補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宋強行父(2002)。續修四庫全書:唐子西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王夫之(1996)。船山全書:古詩評選。長沙:嶽麓書社。
-
明許學夷(2001)。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唐孔穎達疏、阮元校刻(1983)。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
唐孔穎達疏、阮元校刻(1983)。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蕭統編(1977)。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方東樹(1984)。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清毛先舒、富壽春校點(1983)。清詩話續編:詩辨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朱嘉徵(2002)。續修四庫全書:詩集廣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沈德潛(1979)。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清沈德潛(1957)。古詩源。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
清胡浚源(1998)。四庫未收書輯刊:楚辭新注求確。北京:北京出版社。
-
清陳祚明。續修四庫全書:采菽堂古詩選,3
-
清賀貽孫(1998)。四庫未收書輯刊:騷筏。北京:北京出版社。
-
漢許慎(1978)。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
Donald Holzman(1973).Poetry and Politics: The Life and Works of Juan Ch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enri Louis Bergson,F. L. Pogson (trans.)(1950).Time and Free Will: An Essay on the Immediate Data of Consciousness.London:Geoge Allen & Unwin LTD.
-
W. David Shaw(1999).Origins of the Monologue: The Hidden God.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Ying-Shih Yü,Donald Munro (ed.)(1985).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Yu-Kung Kao,Willard J. Peterson,Andrew H. Plaks,Ying-shih Yü. (eds.)(1994).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王力(1982)。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王國維、唐圭璋編(1990)。詞話叢編: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
-
朱謙之(1989)。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余英時(1988)。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洪放、錢林森譯(1990)。牧女與蠶娘-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胡大雷(2003)。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
-
袁珂校注(1983)。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茂元(1982)。古詩十九首初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張伯偉(2002)。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梁啟超(1996)。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
陳伯君校注(2004)。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陳啟雲(2001)。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黃節注(1984)。阮步兵詠懷詩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楊家駱編(2000)。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
葉嘉瑩(1998)。漢魏六朝詩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廖蔚卿(1978)。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樓宇烈校釋(1980)。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潘嘯龍、蔣立甫(2004)。詩騷詩學與藝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鄭毓瑜(2004)。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2)
-
蕭馳(2003)。大乘佛教的受容與晉宋山水詩學。中華文史論叢,72
-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蕭馳(2008)。諭統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清華學報,38(4),635-6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