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釋德清《老子》學義理內蘊探析-兼論「以佛解《老》」的詮解向度

并列篇名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of Shih Der-Ching's Taoism as Well as the Hermenutic Dimension of "Interpretation of Taoism by Buddhism"

DOI

10.6187/tkujcl.200712.17-8

作者

劉怡君(Yi-Chun Liu)

关键词

明代 ; 釋德清憨山大師 ; 老子學 ; 以佛解老 ; Ming Dynasty ; Shih Der-Ching Master Han-Shan ; Taoism ; Interpretation of Taoism by Buddhism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7 / 12 / 01)

页次

265 - 2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代是理學流行漫衍的時期,學界的焦點自然集中在理學的相關議題上,理學與佛、老兩者之間融合互攝的情形也受到相當程度的關注,而關於「佛學與老學的交涉」這方面的研究便顯得較為沈寂冷清。如果我們能認真鈎稽老學與佛學交涉的情況,將可以進一步清楚地瞭解佛老思想在歷史的縱深發展脈絡裏所呈現的圖景,有助於宏觀而立體地建構中國學術思想流變衍嬗的完整面貌。釋德清,又名憨山大師,為明代著名的高僧,其《老子》學帶有濃厚的佛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佛學對於老學發展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呈顯出中國思想史上佛學與老學融攝統一的面向,是探討「佛學與老學的交涉」時無法忽略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文以釋德清的《老子》學做為切入點,審視明代佛學與老學交融互攝的情形,闡發釋德清《老子》學的義理內蘊,並探析釋德清以佛學詮釋《老子》的視域。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江淑君(2006)。宋代老子學「以佛解《老》」析論。中國學術年刊,28
    連結:
  2. 元杜道堅(1977)。正統道藏:玄經原旨發揮。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 宋釋子璿(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首楞嚴義疏注經。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 明釋德清(1997)。楞嚴經通議。臺中:青蓮出版社。
  5. 明釋德清(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 明釋德清、嚴靈峯編輯(1983)。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老子道德經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7. 唐杜光庭(1922)。正統道藏:道德真經廣聖義。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 唐釋法海撰、丁福保箋註(1979)。六祖壇經箋註。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 隋釋智顗(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摩訶止觀。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 漢司馬遷(1979)。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1. 魏何晏集解(1997)。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伽達默爾(2001)。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臺北:東方出版社。
  13. 伽達默爾著、洪鼎漢譯(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4. 伽達默爾、洪漢鼎譯(1999)。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5. 李建盛(2003)。中國詮釋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6. 杜繼文(2006)。新版宗教史叢書:佛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7. 周慶華(1992)。國際佛學研究年刊。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
  18.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徐小躍(1994)。禪與老莊。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譯(1987)。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
  22. 張育英(1994)。禪與藝術。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4. 湯用彤(1963)。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中華書局。
  25. 黃俊傑所著(1997)。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6. 蒙培元(1989)。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劉固盛(2000)。《老子》哲學思想解釋的三次突破。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3(1)
  28. 劉固盛(2001)。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9. 劉果宗(2001)。中國佛教各宗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30. 釋聖嚴(1987)。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沈明謙(2015)。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與《莊子內篇註》互文詮釋方法析論。中國學術年刊,37(2),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