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重讀《文心雕龍‧原道》篇-一個形上學角度的解讀
|
并列篇名
|
Re-reading the Chapter "On the Source of Literature from Dao" in Wen-Hsin Tiao-Lung: A Metaphysical View
|
DOI
|
10.6187/tkujcl.200812.19-1
|
作者
|
賴欣陽(Hsin-Yang Lai)
|
关键词
|
道 ; 文 ; 自然 ; 形上學metaphysics ; 實體希臘語:Ousia ; 存有 ; 德文:Sein ; 存有者 ; Beings,德文:Dasein ; Dao ; Wen ; spontaneity ; metaphysics ; substance ; Being ; Beings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9期(2008 / 12 / 01)
|
页次
|
1
-
5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論文而推原於「道」,以目前所知的文獻資料而言,劉勰之前及其同時期的南朝文論尚未有此論述。劉勰之後,唐、宋古文家所提倡的「道」,大體上以儒家義理為內涵。雖然先秦兩漢一些闡述學術思想、探討哲理的著作早就深入探研析論過「道」,但《文心雕龍》立〈原道〉為首篇,在中國古典文論上洵為創舉,而且有其獨特性。歷來研究《文心雕龍》的學者對於此篇,大多以劉勰的思想為主軸,來界定並詮釋劉勰文論中「道」的意義。而對劉勰思想的詮釋,又多借用自先秦兩漢家派分類觀念,或以儒、釋、道思想為基調加以詮解。如此取徑,既無法了解劉勰的用心及他對文學了解的層次;於其所論之「道」,亦未能闡明。終究成為各道其「道」,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結果。對《文心雕龍‧原道》篇義的闡發,效果有限。本論文擬先從劉勰在文論中立〈原道〉篇的創舉,探討本篇在文論上及《文心雕龍》中的特殊地位。再就書中及篇中論「道」的方式及含義,從形上學的角度切入,闡述〈原道〉篇中「道」的意義。並說明在劉勰的想法中,了解及契入「道」的方法。由此再進一步說明《文心雕龍》中所建構的「文」與「道」關係及其特質。進一步探討〈原道〉篇的形而上學意義及建構「文學形上學」的可能性。並針對《文心雕龍》的特質,闡述依其〈原道〉篇所建構出來的「文學形上學」之特性,並商較其得失。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楊祖漢(1996)。儒家形上學與意志自由-與馮耀明先生商榷。鵝湖學誌,17
連結:
-
鄔昆如(2005)。以「有」為核心的形上學架構。哲學與文化,32(1)
連結:
-
宋朱熹注(1989)。周易本義。台北:華聯出版社。
-
宋朱熹注(1984)。四書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
-
唐孔穎達疏(1997)。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唐孔穎達疏(1997)。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唐孔穎達疏(1997)。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唐孔穎達疏(1997)。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
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1983)。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梁釋僧祐編(1983)。弘明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新竹:仰哲出版社。
-
清嚴可均輯編(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1996)。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漢劉安主編、漢高誘、許慎注(1974)。淮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
漢鄭玄注(1992)。禮記鄭注。台北:學海書局。
-
丁福寧(2006)。語言、存有與形上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王元化(2004)。文心雕龍講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王更生(1989)。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王毓紅(2002)。在《文心雕龍》與《詩學》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
-
王毓紅(2001)。論劉勰形而上文學本原理論。固原師專學報,5
-
王運熙(2005)。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禮卿(1986)。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石家宜(2001)。《文心雕龍》系統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石壘(1977)。文心雕龍與佛儒二教義理論集。香港:雲在書屋。
-
伍至學(2003)。亞里斯多德之形而上學結構分析。哲學與文化,30(2)
-
朱立元、陸揚主編(2000)。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朱建民(1982)。現代形上學的祭酒-懷德海。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
吳林伯(1994)。文心雕龍字義疏証。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
李平(1999)。文心雕龍綜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
李兵(2004)。「原道」與中國文學的本體。曲靖師範學院學報,1
-
李建福(1992)。文心雕龍「道」義證析。興大中文學報,5
-
李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李震(2005)。多瑪斯在《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中有關存在的一些分析。哲學與文化,32(1)
-
沈清松(1987)。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
-
汪文聖(1996)。一解海德格之《何謂形上學?》。哲學與文化,23(5)
-
汪文聖(2004)。亞里斯多德和海德格論存有的「剝奪」與「復原」。揭諦,6
-
甫之、涂光社編(1988)。《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濟南:齊魯書社。
-
亞里斯多德著、苗力田、李秋零譯(2003)。形而上學。台北:昭明出版社。
-
周伯達(1999)。什麼是中國形上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周振甫(2000)。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
周振甫主編(1996)。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
周振甫注(1998)。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林衡勛(2001)。道‧聖‧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胡經之主編(2001)。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范文瀾注(1991)。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
-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孫蓉蓉(2000)。「文原於道」與「文以載道」。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祖保泉(1993)。文心雕龍解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1994)。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出版圖書公司。
-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2003)。尼采。北京:商務印書館。
-
馬丁‧海德格著、熊偉、王慶節譯(2005)。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
馬丁‧海德格著、熊偉、王慶節譯(1996)。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
馬宏山(1982)。文心雕龍散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
康德著、李明輝譯(1990)。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康德著、陳中人譯(1989)。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台北:結構群出版社。
-
康德著、龐景仁譯(1982)。任何一種能夠做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
張少康(1991)。文心雕龍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張文勛(2000)。張文勛文集第三卷─文心雕龍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
張立文主編(1994)。道。台北:漢興書局。
-
張舜徽(1988)。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
-
戚良德編(2005)。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郭紹虞主編(1981)。中國歷代文論選。台北:木鐸出版社。
-
陳兆秀(1986)。文心雕龍術語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陳俊輝(2003)。萬有起源的形上構思-試由東、西方幾個事例談起。哲學與文化,30(2)
-
陳懷恩(1998)。尼采藝術形上學。大林:南華管理學院。
-
陶國璋(1999)。現代西方形上學的轉向。新亞學報,19
-
喬煥江(2003)。從〈原道篇〉看《文心雕龍》深層結構的局限。鹽城師範學院學報,4
-
馮春田(1990)。「融道於儒」-《文心雕龍》的文學自然論。孔孟月刊,36(9)
-
黃侃(2000)。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黃叔琳注、紀昀評(1997)。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
黃東陽。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看劉勰的文學起源論。中國文化月刊
-
黃端陽(1997)。《文心雕龍‧原道》篇之「道」義辨析-兼論文、道兩者之關係。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1981)。美學。台北:里仁書局。
-
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譯(1997)。哲學史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
楊明照校注(2000)。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聖‧多瑪斯‧阿奎那著、孫振青譯(1991)。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台北:明文書局。
-
聖‧多瑪斯‧阿奎那著、孫振青譯(1994)。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台北:明文書局。
-
詹鍈義證(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鄔昆如(1981)。孔孟提升人性的概念-君子與聖人-並從中確立儒家形上學之基礎。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4
-
劉永濟(1981)。文心雕龍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
樓宇烈校釋(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
鄭開(2003)。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鄭毓瑜(1985)。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14(3)
-
魯峽(2004)。《文心雕龍》「道」之探微。洛陽師範學院學報,6
-
錢淑芳(2006)。《文心雕龍‧原道》辨疑。語文學刊,1
-
羅光(1991)。儒家形上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譚家哲(2006)。形上史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
龔克昌、牟世金編選(1987)。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陳秀美(2010)。反思《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之近現代學者的問題視域。淡江中文學報,22,189-218。
-
(2024)。以文心雕龍〈神思〉探討金蝶獎得獎作品之裝幀設計。商業設計學報,27,5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