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明初的小稱詞「子」與「兒」-以《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爲考察中心
|
并列篇名
|
On Diminutive Suffixes "Zi" and "Er" in the Early Min Dynasty: Focused on "Lau-Qi-Da Yan Jie" and "Pu-Tong-Shi Yan Jie"
|
DOI
|
10.6187/tkujcl.200812.19-4
|
作者
|
高婉瑜(Wan-Yu Kao)
|
关键词
|
老乞大諺解 ; 朴通事諺解 ; 小稱詞 ; 後綴 ; 語法化 ; Lau-Qi-Da Yan Jie ; Pu-Tong-Shi Yan Jie ; diminutive suffixes ; suffix ; grammaticalization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9期(2008 / 12 / 01)
|
页次
|
135
-
15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明代初期的會話書《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為觀察語料,它們反映了14世紀北方官話的口語。筆者透過兩書來觀察明初小稱詞「子」和「兒」的語法化現象,初步發現「子」和「兒」在語義、語音、構詞、語用、語法、能產力方面,呈現了許多差異。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林霞(2002)。南宋時期的詞尾「-兒」。語言研究特刊,56-59。
連結:
-
高婉瑜(2007)。論粵語小稱詞及其語法化。臺大中文學報,27,231-264。
連結:
-
鄭縈、魏郁真(2006)。「X+子」的詞彙化與語法化過程。興大中文學報,20,161-208。
連結:
-
Beard, Robert.(1995).Lexeme-Morpheme Base Morphology: a general theory of inflection and word form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Hopper, Paul J.,Elizabeth Closs Traugott(eds.),Bernd Heine(eds.)(1991).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
Traugott, E.,R. Dasher.(2002).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raugott, Elizabeth C.(1989).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Language,65,31-35.
-
太田臣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
王本瑛(1995)。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4,371-389。
-
朱曉農(2004)。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當代語言學,3,193-223。
-
宋開玉(2008)。明清山東方言詞綴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
李延瑞(1996)。兒化性質及普通話兒化韻的發展趨勢。語文建設,10,29-32。
-
李思敬(1986)。漢語“兒”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李泰洙(2003)。《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
李健(1996)。鑑江流域粵語的「兒」後綴和高升調。方言,3,216-219。
-
汪維輝編(2005)。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三)朴通事諺解等兩種。北京:中華書局。
-
汪維輝編(2005)。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二)朴通事諺解等兩種。北京:中華書局。
-
貝羅貝、李明(2008)。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邢志群(2005)。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
-
季永海(1999)。漢語兒化音的發生與發展-兼與李思敬先生商榷。民族語文,5,19-30。
-
竺家寧(2005)。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4,346-354。
-
侯蘭笙(1988)。〈帝京景物論〉裡的兒化韻。西北師範學院學報,2,371-398。
-
俞光中、植田均(1999)。近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
秦堅(2005)。後綴“子”的類型和意義。語文與翻譯,1,36-40。
-
袁家驊著(2001)。漢語方言概要。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
-
高婉瑜(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
-
曹志耘(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3,33-44。
-
曹芳宇(2006)。淺談宋代附加語素“兒”的發展。科學之友,6,87-88。
-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 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2,2-15。
-
梁曉虹(2008)。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曉虹(2008)。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黃伯榮主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青島出版社。
-
楊建國(1993)。現代漢語引論。合肥:黃山書社。
-
董志翹(2007)。中古近代漢語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
董秀芳(2004)。漢語的詞庫和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賈迪扉(2004)。詞綴“兒”特殊性淺論。殷都學刊,2,109-112。
-
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詞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2,52-55。
-
潘攀(1996)。金瓶梅詞話的兒尾。語言研究,2,135-145。
-
蔣平、沈明(2002)。晉語的兒尾變調和兒化變調。方言,4,289-298。
-
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鄭張尚芳(1980)。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一)。方言,4,245-262。
-
鄭張尚芳(1981)。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二)。方言,1,40-50。
-
鄭縈、陳雅雯(2005)。「兒」的語法化過程。第三十八屆漢藏語暨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福建:
-
鄭縈、魏郁真(2006)。「子」的語義演變。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1-30。
-
鄭縈、魏郁真陳雅雯(2005)。第十三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IACL-13)論文。荷蘭:萊登大學。
-
魏郁真、鄭縈(2005)。第十三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IACL-13)論文。荷蘭:萊登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