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俗」論杜辨析

并列篇名

The Criticism of Meretricious on The Poetry of Du Fu

DOI

10.6187/tkujcl.200906.20-1

作者

徐國能(Kuo-Neng Hsu)

关键词

雅俗 ; 杜甫詩 ; 含蓄美典 ; 現量 ; 文學批評 ; The elegant and Meretricious ; the poetry of Tu Fu ; Implicit Aesthertics ; Pratyrsa ; literary criticism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9 / 06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雅俗之辨」是源於西周的文化的觀念,代表了抑制人性、回歸道德的價值觀,在文學批評上,「雅俗之辨」往往隱含了對作品偏離「中庸之道」的不滿。在中國古典詩學中,杜甫詩歌的地位固然崇高,但歷來以「俗」批評杜詩的意見卻也偶然可見,宋初楊億以「村夫子」譏議杜甫,表現了華贍典麗詩風對杜甫粗拙詩風的輕視;爾後黃庭堅等人則特別重視杜甫「化俗為雅」以救「求雅反俗」的創作風氣。此外,持「含蓄」美典論詩的批評中,杜甫詩不僅存在著粗俗與纖俗的問題,他們更進一步提出:詩人對世界體會才是雅俗之辨的原則。王夫之以「現量」、「關情」等觀念論詩,認為杜詩對宇宙生化的體會不足且過度表現自我,破壞了詩歌的純正與美好,是為「俗詩」,而世人皆奉杜詩為圭臬,使真詩不傳,故特以「惡紫奪朱」力詆杜詩。是知以「俗」論杜並非單純的貶抑,而反應了詩歌美學的遷變與爭論。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93)。《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2. 丁福保編(1974)。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3. 仇兆鰲注(1980)。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周。
  4. 王夫之(2008)。古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5. 王夫之(2008)。明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6. 王夫之(2008)。唐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7. 王夫之著、戴鴻森注(1982)。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
  8. 王先慎(1975)。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9. 朱東潤(1981)。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何文煥編(1983)。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吳處厚(2003)。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
  12. 呂正惠編(1985)。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
  13. 李滌生(1994)。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
  14. 胡應麟(1973)。詩藪。臺北:廣文書局。
  15. 唐圭璋主編(1988)。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6. 張伯偉編(2002)。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7. 張海鷗(2000)。宋初詩壇「白體」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 陳文華(1987)。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 黃生(1995)。皖人詩話八種。合肥:黃山書社。
  20. 楊松年(1986)。王夫之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1. 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2008)。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
  22. 蔡英俊(2001)。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臺北:學生書局。
  23. 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
  24. 蕭馳(2000)。船山詩學中「現量」意涵的再探討。漢學研究,18(2)
  25. 蕭馳(2001)。論船山對儒家傳統詩學「興觀群怨」概念之再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6. 錢鍾書(2008)。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北京:三聯書店。
  27. 鍾嶸著、趙仲邑譯注(1991)。鐘嶸詩品譯注。臺北:貫雅出版社。
  28. 簡恩定(1986)。清初杜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9. 簡恩定、陳文華編(2003)。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