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士君子之學」到現代「人生哲學」-論五四後梁啟超對儒學與儒學史的重構及其思想意圖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Ling Qi-chao's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His Intention after New Culture Movement

DOI

10.6187/tkujcl.200906.20-5

作者

江湄(Mei Jiang)

关键词

梁啟超 ; 新文化運動 ; 儒學 ; 儒學史 ; 人生哲學 ; Liang Qichao ; New Culture movement ; Confucianism ; Philosophy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9 / 06 / 01)

页次

129 - 1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梁啟超撰寫了一系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著,而以儒學為重點。本文指出,他對儒學大義與儒學系譜進行了一番重構性的詮釋,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思想特質。他承繼晚明清初儒學的反形上學思潮,通過重新詮釋戴震學、顏李學派和陽明學,欲發明一套「事上磨練」的新道學,同時,他認為這是向孔學本意的回歸。本文將梁啟超的儒學史研究置於其「新文化運動」的整體方案之中,指出,他接續維新時代的「新民」事業,力圖將傳統社會士君子修身淑世的儒學轉化為養成現代公民人格的人文主義「人生哲學」。而在學術上,則與胡適等人發起的「整理國故」運動形成張力。他所設計的中國現代學術之發展方案淵源自「道咸以降其學新」,自有其旨趣與規模,對新文化運動以後的實證主義主流學風,進行了令人深思的抗衡和批評。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丁文江、趙豐田(1983)。梁啓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丘為君(2006)。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北京:新星出版社。
  3. 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 吳銘能(2001)。梁啓超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李明輝(1994)。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6. 李茂民(2006)。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梁啓超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 周昌龍(1995)。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臺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8. 約瑟夫·阿·勒文森、劉偉譯、劉麗譯(1986)。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9. 胡適(1986)。胡適的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10. 胡適(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狹間直樹(2001)。梁啓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 康有為(1988)。康子內外篇。北京:中華書局。
  14. 張之洞(2001)。勸學篇。北京:中華書局。
  15. 張朋園(1964)。梁啓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6. 張朋園(2007)。梁啓超與民國政治。吉林:吉林出版集團。
  17. 張灝(2005)。梁啓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8. 梁啓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19. 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章太炎(1980)。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傅斯年(2003)。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2. 黃克武(2006)。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
  23. 黃克武(2004)。梁啓超與儒家傳統:以清末王學為中心之考察。歷史教學,3
  24. 董德福(2004)。梁啓超與胡適。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5. 劉師培(1997)。劉申書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6. 劉巍(1999)。20、30年代清學史整理中錢穆與胡適、梁啓超的學術思想交涉。清華大學學報,4
  27. 蔣廣學(1998)。梁啓超與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8. 鄭家棟(2001)。斷裂中的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鄭師渠(2005)。梁啓超與新文化運動。近代史研究,2
  30. 錢穆(199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錢穆(2004)。文化與教育。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錢穆(2001)。陽明學述要。臺北:蘭台出版社。
  33. 錢穆(1998)。錢穆全集。臺北:臺灣聯經出版社。
  34. 羅志田(2003)。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
  35. 羅志田(2003)。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
  36. 嚴耕望(1998)。治史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丘文豪(2014)。1920年代梁啟超往來南北的政治實踐。國史館館刊,40,33-70。
  2. 丘文豪(2014)。梁啟超的「學者」「晚年」形象。政大史粹,27,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