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唐詩典律史」的詮釋視域看「孟浩然詩」在唐代詩學上的意義-現今「唐詩史」撰寫、研究之「方法論」的省思

并列篇名

The Significance of Meng Haoran's Poem in Tang Dynasty's Poetics in the View of "Tang Poetry Canon History": A Reflection on Methodology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Book about "Tang Poetry History"

DOI

10.6187/tkujcl.200906.20-2

作者

侯雅文(Ya-Wen Hou)

关键词

孟浩然 ; 典律 ; 接受視域 ; 唐詩 ; 方法論 ; Meng Haoran ; canon ; reception sight ; Tang Dynasty ; methodology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9 / 06 / 01)

页次

33 - 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所謂「唐代」乃涵括唐五代時期。所謂「唐代詩學」在此指包括唐五代詩選本、詩話、筆記、詩作、文集等凡涉及「孟浩然詩」評論介述的記載,皆屬於研究的範圍。在詮釋的進路上,乃是由「唐詩典律史」的視域,去論述唐五代時期的詩人、詩學家對「孟浩然詩」的接受結果。<BR>就內容而言,可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由省思現今「文學史」、「唐詩史」對「孟浩然詩」詮釋、評價的結果,提出「孟浩然詩典律史」的系列性論題。這項論題在於考察歷代文士對「孟浩然詩」的「接受視域」,並從中分析、歸納促使「孟浩然詩」典律化的因素及條件。這項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現今「唐詩史」的撰寫、研究,對顯自身特點的參照知識。就「方法論」的觀點而言,這項研究具有必要性。<BR>第二部分針對上述系列性論題的第一階段論題:「孟浩然詩」在「唐代詩學」上的意義,進行論述。這項成果可以做為對照宋元明清文士詮評「孟浩然詩」之意義與特色的參照知識。在此一研究取向下,本文先建構「唐代詩學」所呈現「孟浩然詩」的「範作」及「準典律基模」,其次從「詩觀」及「文化傳統」說明「唐代詩學」對孟浩然詩的「接受視域」,最後則從「社會或文化關係」、「聲望資產」、「傳播推廣」等面向,詮釋「孟浩然詩」在唐代準典律化的社會條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侯雅文(2008)。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對「詞史」的研究與書寫提出「方法學」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18
    連結:
  2. 丁成泉(1995)。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3. 木齋(1998)。中國古代詩歌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
  4. 王玄、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5. 王安石編選、黃永年校點、陳楓校點(2000)。唐百家詩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6. 王定保撰、姜漢樁校注(2003)。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 王昌齡、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8. 王夢簡、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9. 王輝斌(2000)。孟浩然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0. 王輝斌(2008)。孟浩然大辭典。合肥:黃山書社。
  11. 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2006)。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2. 皮日休(1520)。皮子文藪
  13. 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
  14. 李曰剛(1987)。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5. 李白撰、王琦注(1979)。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
  16. 李東陽、丁仲祜編訂(1983)。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
  17. 李豐楙、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編(1985)。中國詩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8. 杜甫撰、楊倫箋注(1986)。杜詩鏡詮。台北:華正書局。
  19. 阮忠(1997)。唐宋詩風流別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20. 孟浩然撰、佟培基箋注(2005)。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孟浩然撰、劉辰翁批點、李夢陽參評。明吳興凌濛初刊:《孟浩然詩集》
  22. 屈原撰、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1981)。楚辭補注。台北:中華書局。
  23. 芮挺章(2006)。唐人選唐詩。北京:崑崙出版社。
  24. 韋莊(2006)。唐人選唐詩。北京:崑崙出版社。
  25. 韋縠選(2006)。唐人選唐詩。北京:崑崙出版社。
  26. 殷璠選(2006)。唐人選唐詩。北京:崑崙出版社。
  27. 高棅(1988)。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張建業(1995)。中國詩歌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29. 曹永東(1988)。《唐寫本唐人選唐詩》中的孟浩然詩。天津師專學報,1
  30. 陳文新(2007)。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31. 陳師道、何文煥編訂(1983)。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
  32. 陳國球(2007)。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陸侃如、馮沅君(2000)。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34. 傅璇琮編(1999)。唐人選唐詩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5. 游國恩主編、王起主編、蕭滌非主編、季鎮淮主編、費振剛主編(1990)。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6. 葉慶炳(1990)。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
  37. 葛曉音(1998)。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38. 劉大杰(1990)。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39. 潘德輿、郭紹虞(1985)。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0. 蔡英俊(1990)。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
  41. 鄭賓于(1991)。中國文學流變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2. 韓愈撰、錢仲聯集釋(1998)。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簡錦松(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4. 簡錦松(2000)。古典文學。台北:學生書局。
  45. 顏崑陽、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主辦、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主辦(2008)。從應感、喻志、緣情、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重探自然-人文傳統與文人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46. 顏崑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1994)。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
  47. 羅宗強(1986)。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1987)。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
  49. 釋皎然、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50. 釋澄觀。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51.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顏崑陽(2009)。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3,1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