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及創作技巧探索

并列篇名

Structure Analysis and Artistic Technique Exploration on Wang Can's "Deng Lou Fu"

DOI

10.6187/tkujcl.200912.21-2

作者

郭永吉(Yung-Chi Kuo)

关键词

王粲 ; 登樓賦 ; 結構 ; 創作技巧 ; 情景 ; Wang Can ; Deng Lou Fu ; structure ; artistic technique ; sight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09 / 12 / 01)

页次

57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粲〈登樓賦〉乃歷代傳頌名篇,前賢闡發論述之作亦甚多,勝義紛陳,蔚為可觀。筆者冀蹤前賢既有研究成果,針對其中未論及者,或已論及然尚有可商榷之處,予以補充、探索。本文預計從段落結構及創作技巧兩方面進行論述。首先,全文結構部分,不採一般依用韻情形分三段之說,認為當據其內容文義,分為四段,符合「起-承-轉-合」之模式。其次,創作技巧方面,前三段敘述模式均為「情-景-情」,然每段各自富有變化、段與段之間又見關連,非拘一格。末段更發揮特殊「合」之作用,使全賦特有之結構達到完美,並見其嚴謹。

英文摘要

Wang Can's ”Deng Lou Fu” is all previous dynasties praise famous work, afterward studied this work the article to be also many, moreover the achievement was very high. The author acted according to already some research results, in view of has not discussed that or already discussed that but also had the place which might discuss, supplemented, the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estimated that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from the paragraph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technique two aspects. First, the full text structure division, does not pick that to divide three sections of views generally,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 and the meaning, should divide into four sections, conforms to ”introduction-receives-transfers-gathers” pattern. Second, the artistic technique aspect. the first three section of narration pattern is ”the sentiment-scenery-sentiment”, but every section of each one also has the different change, between section and section also to have a correlation, is not only defines in one form. Last section plays special ”gathers” the role, enables the text unique structure to achieve perfectly and unfolds its rigorous pla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文進(2003)。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
    連結:
  2. 朱曉海(2007)。從蕭統佛教信仰中的二諦觀解讀《文選遊覽》三賦。清華學報,37(2)
    連結:
  3. 于浴賢(1999)。六朝賦論述。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4. 王先謙(1955)。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5. 王鵬廷(2004)。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 朱曉海(2003)。漢晉時期「英雄」「豪傑」解。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
  7. 朱曉海(2004)。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8. 朱曉海(2006)。阮籍〈詠懷〉詩謎解。燕京學報,20
  9. 朱曉海(2004)。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0. 江建俊(1981)。王粲學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12)
  11. 江舉謙(1995)。王粲登樓賦。明道文藝,229
  12. 何焯(2006)。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13. 何新文(1996)。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14. 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5. 李文錄(2004)。建安七子評傳。台北:文津出版社。
  16. 李善注(1989)。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
  17. 易健賢(1996)。王粲〈登樓賦〉文意發覆。貴州教育學院學報,3
  18. 俞紹初(2003)。《登樓賦》測年。文學遺產,2
  19. 俞紹初校點(1980)。王粲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徐公持(1982)。建安七子詩文繫年考證。文學遺產,增刊14輯
  21. 徐公持(1999)。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2. 張叢林(1998)。王粲〈登樓賦〉的描寫藝術-兼論主題及其他。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5(2)
  23. 張覺(2006)。吳越春秋校注。長沙:岳麓書社。
  24. 曹大中(1987)。〈登樓賦〉-王粲棄劉歸曹的信號與準備。中州學刊,3
  25. 曹道衡(2002)。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6. 曹道衡、沈玉成(2003)。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27. 許世瑛(1974)。許世瑛先生論文集(二)。台北:弘道文化。
  28. 郭永吉(2009)。離亂下的傷情:王粲〈登樓賦〉主旨探索-兼論其歸曹後的心境。南京大學主辦,「第四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災難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29. 陳昌明(2005)。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
  30. 陳新雄(1995)。王粲〈登樓賦〉的用韻與文情關係之研究。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
  31. 陸侃如(1998)。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2. 章滄授(1996)。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3. 傅璇琮主編(1989)。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34. 黃汝成(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黃節(1977)。鮑參軍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36. 黃葵點校(1988)。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
  37. 黃漢昌(1983)。王粲「登樓賦」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6)
  38. 逯欽立校注(1985)。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
  39. 楊明照(2005)。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0. 廖國棟(2000)。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台北:文津出版社。
  41. 廖國棟(1996)。從「士不遇」到「歸去來」-試論兩漢辭賦對京城的趨附與偏離。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42. 廖蔚卿(1997)。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
  43. 劉承幹、吳士鑑(1955)。晉書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44. 劉躍進(2006)。秦漢文學編年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45. 歐陽詢(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盧盛江(2006)。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
  47. 盧弼(1955)。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48. 穆克宏(1985)。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劉勰論王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4
  49. 繆鉞(1985)。冰繭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魏娟莉、胡世厚主編、蕭永慶主編、衛紹生主編(1992)。建安文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1. 羅宗強(2003)。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52. 羅常培、周祖謨(2007)。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3. 瀧川龜太郎(1986)。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