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反思《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之近現代學者的問題視域

并列篇名

Retrospective Thinking on the Problematic Vision of Modern Scholars on the "Wen-ti-tong-pien-guan" of Wen-shin-diao-lung

DOI

10.6187/tkujcl.201006.22-7

作者

陳秀美(Hsiu-Mei Chen)

关键词

辯證性 ; 後設性 ; 文體通變觀 ; dialectical ; meta-analysis ; wen-ti-tong-pien-gua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0 / 06 / 01)

页次

189 - 2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論題:《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實屬「龍學」研究之熟題,然本文從「後設性」研究進入,一方面以「後設詮釋」來解讀《文心雕龍》,另一方面從「後設批評」來反思近現代學者研究《文心雕龍》「文體論」與「通變觀」的問視視域。進而反思從事《文心雕龍》研究的兩個思考面向:一是,論「通變」必須將其限定在六朝「文體」觀念中,較能貼近劉勰創作《文心雕龍》的原意。二是,論「通變」時若忽略其所隱含的「辯證性」觀念架構,將很難貼近劉勰是在辯證思維下所規創出的文學理論,以及建構其「結構歷程」的動態文學觀。準此,本文以「問題視域」為研究視角,將焦點集中在反思近現代學者「文體通變觀」研究成果的問題視域,以重新檢視劉勰《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基礎性觀念,期能為「龍學」研究找尋另一種可供思考的新視域與新方法。

英文摘要

”Wen-ti-tong-pien-guan” of Wen-shin-diao-lung is a hot topic for research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studying on lung.” Taking an overview, however, on the ”problematic vis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scholars,” the author opines that there are still another two topics that deserve re-thinking, one is that when discussing ”tong-pien,” one has to limit the discuss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wen-ti” of the six-dynasty in order that the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Wen-shin-diao-lung by Liu Hsieh; the other is that when discussing ”tong-pien,” one ha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dialectic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Liu Hsieh's literary vision of ”structural process” implicated by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bases of ”problematic vision,” will focus on the retrospe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atic vis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wen-ti-tong-pien-guan” achieved by modern scholars. The purpose of this exploration is to re-examine the basic ideas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Liu Hsieh's Wen-shin-diao-lung, in the hope that a brand-new vision will be found for the ”study on lu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朱曉海(2007)。《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人文學報,31
    連結:
  2. 賴欣陽(2008)。重讀《文心雕龍•原道》篇―一個形上學角度的解讀。淡江中文學報,19
    連結:
  3. 顏崑陽(2009)。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9
    連結:
  4. 顏崑陽(2009)。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3
    連結:
  5. 顏崑陽(2007)。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
    連結:
  6. 明吳訥(1998)。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
  7. 晉王弼注、清紀昀校訂(1997)。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8. 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9. 王利器(1980)。文心雕龍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更生(1984)。(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1. 王更生(1991)。文心雕龍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2. 王更生(1995)。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台北:黎明文化。
  13. 王更生(1978)。《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3
  14. 王更生(1985)。《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23(10)
  15. 王更生(1988)。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17
  16. 王運熙(2005)。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牟世金(1984)。關於辨騷篇的歸屬問題。中州學刊,1
  18. 吳海清(2005)。形而上世界與歷史世界的統一―釋劉勰的通變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
  19. 呂武志(2006)。魏晉文論和文心雕龍。台北:樂學書局。
  20. 李日剛(1982)。《文心雕龍》之文體論檢討—《文心雕龍斠詮•體性》篇題述。師大學報,27
  21. 李日剛(1982)。文心雕龍斠詮。台北:國立編譯館。
  22. 李炳勛(1984)。也談辨騷篇的歸屬問題。中州學刊,5
  23. 沈謙(1981)。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華正書局。
  24. 沈謙(1977)。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5. 沈謙(1980)。《文心雕龍》之通變論。文史學報,10
  26. 周弘然(1976)。《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大陸雜誌,53(6)
  27. 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
  28. 金民那(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9. 洪順隆(1999)。從分類視點《文心雕龍》文體論。華岡文科學報,23
  30. 胡仲權(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大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1. 胡健財(1988)。論《文心雕龍》的「通變之術」。古典文學,10
  32. 胡森永(1976)。《文心雕龍•通變》觀念詮釋。新潮,31
  33. 范文瀾(1993)。文心雕龍注。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34. 徐亞萍(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5. 徐復觀(1985)。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6. 郭英德(2005)。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陳秀美(2007)。《文心雕龍》「通變」文學史觀析論。2007年兩岸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北京:
  38. 陳昌明(2000)。《文心雕龍》通變論重探。南開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39. 陳拱(1999)。《文心雕龍》之文體觀念。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40. 陳拱(1996)。《文心雕龍•通變》篇疏解。中文學報,9
  41. 陳拱(1995)。《文心雕龍》文學通變論。中國文化月刊,193
  42. 陳映真(2001)。陳映真小說集 4。台北:洪範。
  43. 陳啓仁(2005)。「文心雕龍」「通變」釋義。中國文學研究,4
  44. 陳啓仁(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5. 黃侃(2002)。文心雕龍札記。台灣:花神出版社。
  46. 楊明照(1982)。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楊明照主編(1995)。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
  48. 詹鍈(1984)。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台北:木鐸出版社。
  49. 詹鍈(1994)。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廖宏昌(1985)。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商榷。文藝復興,159
  51. 廖蔚卿(1978)。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52. 褚斌杰(1991)。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學生書局。
  53. 劉永濟(1981)。文心雕龍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54. 劉渼(1999)。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選體、分體、論體的特色。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55. 劉渼(2001)。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56. 劉渼(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57. 蔣伯潛(1959)。文體論纂要。台北:正中書局。
  58. 賴麗蓉(1988)。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9. 薛鳳昌(1998)。文體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0. 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
  61. 顏崑陽、蔡英俊(2008)。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政大中文學報,9
  62.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秀美(2014)。從文體「正變」論劉勰「文之樞紐」的典範性意義。淡江中文學報,30,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