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精氣論脈絡下所見孟子的養氣

并列篇名

Mencius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Jing-qi-lun

DOI

10.6187/tkujcl.201106.24-1

作者

郭啓傳(Qi-Chuan Guo)

关键词

孟子 ; 養氣 ; 精氣論 ; 德 ; Mencius ; yang-qi ; jing-qi-lun ; vital-power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1 / 06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將孟子養氣說以及相關的周邊思想放在「精氣論」的脈絡中觀察,分析孟子取資此說的範圍以及創新之處。所謂「精氣論」乃是更早期的「精」之觀念在「氣論」時代的變形,而所謂「精」就是宗教研究中常見的馬納(mana),往往與巫術相關,在先秦語境中也與貴族平民之間的分別有關,其各項特質往往表現在「德」這個字之中。「盛德」、「厚德」、「大德」往往屬於得天命之貴族或是朝代創造者,平民若非無德,即是德少。此德可以累積與交換,成為貴族世襲的基礎。但是在戰國「尚賢說」的影響下,能力取代血統成為獲取職位的標準,「德位相符」成為時代的理想,其極端發展即是「禪讓說」。孟子卻主張獨立的士以及道統,超越德盛德衰的朝代循環,指出士在追求政治職位之外的出路。「精氣論」的功夫往往強調「虛心以為道舍」,孟子以「仁義內在」不可虛,以存心盡心之操存,擴充四端而證性天皆善,使「精氣論」強調的冥契主義式的主體境界,在開始之處即與道德意識相持而長,社會生活不再是追求超越境界的阻力而是助力,追求超越主體也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可謂對精氣論模式的重大突破。以上即是本文將孟子養氣說放在精氣論脈絡中討論的理由。

英文摘要

In the paper we try to put Mencius cultivate moral energy (yang-qi) on the background of ancient jing-qi-lun. (raise spirit-vital power) My purpose is to clarify the confusions rise from Mencius yang-qi, including the role of mind and whether intellectual should commit their entire life to fulfill political ideal as only possibility. I dig imply meaning from the text exist before 221B.C. to compare with Mencius. Our conclusion: Mencius creates a mystical subject that grow from moral ablity of human-being and never exist in the discourse of jing-qi-lu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1)。國語。臺北:里仁書局。
  2. 〈諷賦〉,出自《古文苑》
  3. 安井衡(1976)。管子纂詁。臺北:河洛圖書。
  4. 朱熹(1977)。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5. 李零(2007)。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6. 杜正勝(2005)。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
  7. 韋伯、康樂編譯(1997)。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修訂版】)。臺北:遠流出版社。
  8. 韋伯、康樂譯、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9. 徐復觀(1994)。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印書館。
  10. 涂爾幹、芮傳明譯、趙學元譯(199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
  11. 張光直(1994)。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12. 郭慶藩(1980)。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
  13. 陳奇猷(1974)。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
  14. 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
  15.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南港:中研院文哲所。
  16. 裘錫圭(1996)。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7. 蕭統編(1998)。文選。臺北:五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