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王漁洋七古聲調說之主張與實踐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Wang Yuyang'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ven-syllable Ancient Poems

DOI

10.6187/tkujcl.201106.24-4

作者

李宜學(Yi-Hsueh Lee)

关键词

王漁洋 ; 七古聲調 ; 四仄五平 ; 三平落底 ; 二平五仄 ; Wang Yuyang ; seven-syllable ancient poem ; tonal patter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1 / 06 / 01)

页次

85 - 1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漁洋為清初康熙年間的詩壇領袖,不僅留下質、量均極可觀的詩歌創作,更提出了影響後世深遠的詩學主張:「神韻說」與「古詩平仄論」。對於這兩項主張,歷來研究者多詳於前者而略於後者,論及漁洋詩學,往往獨標「神韻」,未及其他;實則「古詩平仄論」的重要性不下於「神韻說」。然而,這樣一項重要的詩學課題,目前學界的討論似乎仍不夠全面,尤其未能結合王漁洋個人的古詩創作,探究其主張與實踐之間的關係,要想了解王漁洋究竟如何看待自己所提出的「古詩平仄論」,不免終隔一層,有隔靴搔癢之憾。職是之故,本文擬就此題再予探論。研究結果顯示,王漁洋七古聲調說的主張與實踐,雖未能臻於契若針芥、間不容失的地步,卻也前後呼應、聲氣相通,彼此淪浹為王氏個人一完整的詩學見解,值得研究者嚴肅以待,深入探賾,恢復其在王漁洋詩學、乃至於整個清代詩學中的重要性,並尋找新的文學史定位。

英文摘要

Wang Yuyang was the poet laureat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Not only had he left poetic creation massive in quantity and magnificent in quality, but he also proposed two impactful poetic theories as his legacy: ”The romantic charm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he tonal patter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However,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ter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former, the former attracted far more academic attentions than the latter, as ”the romantic charm” has almost become the hallmark of Wang's poetry. The negligence of Wang's ”tonal pattern theory” has caused a gap in the academic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somewhat misled the evaluation of Wang's own poetic creation.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rope further for this topic. Even though Wang's creation of the seven-syllable ancient poems does not exactly correspond to his theories, his notions about tonal patterns st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Qing's poetic development, for which is this paper's aim to pinpoint Wang's literary pos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71)。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
  3. 清王士禎、清惠棟注、清金榮注、宮曉衛點校(2009)。漁洋精華錄集注。濟南:齊魯書社。
  4. 清沈德潛(1989)。說詩晬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 清沈德潛(2006)。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
  6. 清紀昀編(197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清翁方綱、陳邇冬校點(2001)。石洲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 清袁枚、顧學頡校點(1982)。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清劉聲木、劉篤齡點校(1998)。萇楚齋隨筆續筆 三筆 四筆 五筆。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錢儀吉纂(1992)。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丁仲祐編訂(1977)。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王力(1989)。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197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4. 吳宏一(1986)。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吳宏一(1998)。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 吳宏一主編、何繼文編輯(2002)。清代詩話知見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7. 吳宏一編(2006)。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8. 呂正惠(1995)。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
  19. 李宜學(2006)。論李白七言長篇轉韻體的平仄聲律。新文學,鄭州:
  20. 青木正兒、陳淑女譯(1991)。清代文學評論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21. 張夢機(1984)。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 蔣寅(2005)。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
  23. 蔣寅(2001)。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蔣寅(1997)。韓愈七古聲調之分析。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5. 蔣寅(1996)。古詩聲調論的歷史發展。學人,南京:
  26. 鄧之誠(1976)。清詩紀事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27. 蕭麗華(2008)。論杜詩沈鬱頓挫之風格。古典詩歌研究彙刊,臺北:
  28. 嚴迪昌(2002)。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龔鵬程(2006)。雲起樓詩話摘抄.論漁洋。中國詩學研究第 5 輯.中國韻文學研究專輯,上海:
  31. 龔鵬程主編(2007)。古典詩歌研究彙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振念(2018)。唐代七言古詩格律探論。政大中文學報,29,17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