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意境-王夢鷗先生的語言美學

并列篇名

Yijing (意境): Mr.Wang Meng-ou's Aesthetic of Language

DOI

10.6187/tkujcl.201112.25-5

作者

廖棟樑(Tung-Liang Liao)

关键词

語言美學 ; 適性 ; 意境 ; 神遊 ; the aesthetic of language ; suitable ; Yijing(意境) ; fugue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1 / 12 / 01)

页次

131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回頭審視臺灣,談論文學理論的,在王夢鷗先生之前,大抵缺乏具有嚴謹邏輯聯繫而成一體系的著作。藉以「理論」性的思維,並且心存中國文學的考量,來思慮「文學」的基本定義與性質,王夢鷗先生的《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文學概論》)與《文藝美學》二書無疑特別引人注目,前者早已為臺灣文學界推崇為「經典」,後者的下篇雖然談論西方自康德以來的美學,王夢鷗先生卻據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語言美學」體系,並且要用這套美學體系來解決「文學的最基本問題」,他將「審美」引入文學理論,在語言/審美的觀照下,將「美感經驗」作為文學理論的核心問題,表現出文學本質界說方面「審美」特徵的突顯。「審美」在此具有活動之「本質」的規範效力,依此基點,王夢鷗先生把語言和心靈的論題引向了對主客體在審美中的互相關係和如何實現審美過程的論述。他以「適性論」(合目的性原理)、「意境論」(假象原理)與「神遊論」(移感與距離原理)三大原理來分析文學審美本質、構成與特性。其中,「意境論」處於三大文藝美學原理的中間鎖鏈環節,可以把「適性論」「神遊論」統一起來,體現審美價值的中心環節,形成王夢鷗文藝美學體系的理論中心。

英文摘要

Examining the discussions of literature theory, generally there are short of exact, logical and systematical writings before Mr. Wang Meng-ou. By the way of ”theoretical” thoughts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consider the basic definition and the character of ”literature”, the two book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and ”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by Mr. Wang Meng-ou are undoubtedly spectacular. The former has already esteemed as ”the classics”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Taiwan. Although the latter discusses the west aesthetic since Kant, according to this, Mr. Wang Meng-ou has formed his own system of ”language aesthetic”. He wants to use this esthetic system to solve ”the most basic problem of literature”. He leads ”aesthetic” into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attention of language/ aesthetic, he takes ”aesthetic” as the core question of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This also shows the underline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on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essence.”Aesthetic” has the standard effect of the movement of ”the essence” in thi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oint, Mr. Wang Meng-ou guides the thesis of language and the spirit to the mutual relations of the main body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and also to the discussions of the process of how the aesthetic achieves. He analyzes the esthetic essence,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three principles: ”the suitable theory” (conform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urpose), ”the theory of Yijing (意境)” (the principle of illusion) and ”the theory of fugue” (the principle of einfuhlung and distance). Among the three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theory of Yijing (意境)” is the key link which can connect ”the suitabl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fugue”. I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central link of the esthetic value, but also forms Mr. Wang Meng-ou's theory center of esthetic system on literature and a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國球(2008)。從律詩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十
    連結:
  2. 王一川(2001)。通向中國現代性詩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3)
  3. 王夢鷗(1984)。文藝論談。臺北:學英文化公司。
  4. 王夢鷗(2000)。文藝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5. 王夢鷗(2009)。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
  6. 王德威(2010)。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
  7. 古繼堂(1993)。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8. 朱光潛(1982)。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9. 朱光潛(1992)。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0. 李普士(1962)。論移情作用。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八輯
  11. 李慶本(2008)。間性研究與中國當代文藝美學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8(1)
  12. 亞里斯多德(1986)。範疇論。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13. 周錫山編校(1987)。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太原:
  14. 彼得‧比格爾、高建平譯(2002)。先鋒派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5. 彼得‧威德森、錢競譯、張啟譯(2006)。現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姚一葦(1978)。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書店。
  17. 柯慶明(2005)。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概述。臺北:大安出版社。
  18. 柯慶明編、蕭馳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19. 胡鵬林(2007)。文學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倪梁康(1999)。胡塞爾現象學概論通釋。北京:三聯書店。
  21. 夏濟安(1971)。夏濟安選集。臺北:志文出版社。
  22. 特里‧伊格爾頓、王逢振譯(1998)。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3. 袁行霈(2009)。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高友工(2008)。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
  25. 康德、鄧曉芒譯(2002)。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1995)。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7. 喬納森‧卡勒、李平譯(1998)。文學理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8. 曾繁仁編(2010)。中國文藝美學學術史。長春:長春出版社。
  29. 葉嘉瑩(1997)。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0. 劉若愚、杜國清譯(198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1. 熱奈特、史忠義譯(2001)。熱奈特論文集,天津:
  32. 蔣寅(2009)。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
  33. 蔡英俊(1982)。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4. 黎湘萍(2010)。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增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5. 盧善慶(1992)。臺灣文藝美學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36.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37. 錢鍾書(2001)。談藝錄。北京:三聯書店。
  38. 閻采平(1990)。近十年來意境研究述要。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0(4)
  39. 龔鵬程(2005)。文學散步。臺北:學生書局。
  40. 龔鵬程(2005)。文化符號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1. 龔鵬程編(1998)。美學在臺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被引用次数
  1. 張豔(2023)。純粹與含蓄:臺灣「神韻」系譜詩論中的兩種詮釋向度。清華中文學報,29,28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