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水仙投影到走入社會-白先勇小說中的成長書寫

并列篇名

From Adonis image to Walking into the Community: Growth Writing in Bai Xian-yong's Novels

DOI

10.6187/tkujcl.201206.26-6

作者

石曉楓(Hsiao-Feng Shih)

关键词

白先勇 ; 成長 ; 愛欲 ; 死亡 ; 認同 ; Bai Xian-yong ; growth ; love and desire ; death ; identity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2 / 06 / 01)

页次

145 - 1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白先勇十個涉及成長書寫的短篇,包括〈金大奶奶〉、〈我們看菊花去〉、〈玉卿嫂〉、〈藏在褲袋裡的手〉、〈寂寞的十七歲〉、〈那晚的月光〉、〈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樓去〉、〈謫仙記〉、〈謫仙怨〉,以及長篇小說《孽子》為本,分由「耽溺於童年的成長書寫」與「離開童年的成長書寫」兩大面向著手,逐步梳理白先勇小說中所展現的成長書寫及其特質。全文重點大致有三:一在指出白先勇小說中人物形象刻繪的承繼、變形與共同性。二在探討小說中與成長書寫相關的愛欲、死亡、瘋癲、國族/存在認同等命題,以及成長試煉的親歷過程。最後則指出白先勇成長書寫裡所特有的戀母情結與反成長傾向。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Bai Xian-yong's ten short stories which involves growth writing, including: Madam Jin, Let's go to see daisies, Yuqing the nurse, The hand hidden in the hip pocket, Lonely seventeen, Moonlight that night, Death in Chicago, Go on the skyscraper, A fairy falling into the mundane world, Resentment of the fairy falling into the mundane world, and his novel ”Crystal boys”. From ”indulging in childhood” to ”departing from childhood”, I gradually sort out the growth writing displayed in Bai's work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riting. There are three focuses in the paper. First, I point out the succession, deformation and commonality curved by Bai's characters. Secondly, I discuss theses related to growth writing, such as love and desire, death, madness, nation/identity, etc. Finally, I point out the unique Oedipus complex and anti-growth tendency in Bai's growth writ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白春仁譯、曉河譯(2009)。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 王建元、張錦忠譯(1995)。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23(11),7-25。
  3. 白先勇(2008)。孽子。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 白先勇(2008)。第六隻手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 白先勇(2008)。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 白先勇(2008)。紐約客。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 李亦園(1988)。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8. 李學武(2004)。海峽兩岸:成長的三個關鍵詞─論蘇童、白先勇小說中的成長主題。名作欣賞,2004(7),101-104+109。
  9. 周薇(2007)。老盡少年心─讀白先勇小說〈謫仙記〉。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48-50。
  10. 柯慶明(2008)。白先勇研究精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 孫勝忠(2005)。德國經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3),319-324。
  12. 孫隆基(1990)。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
  13. 袁則難(1984)。兩訪白先勇。新書月刊,5,17-21。
  14. 張小虹(2000)。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5. 張國龍(2007)。回歸「成人式」及其他—「成長小說」初探。藝術廣角,2007(2),11-16。
  16. 張璦(2008)。紀實 虛幻 叛逆─當代成長小說的敘事型態及審美批評。晉陽學刊,2008(2),99-103。
  17. 陳仲庚編、張雨新編(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8. 陳長房(1994)。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80(6),5-16。
  19. 曾秀萍(2003)。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社。
  20. 劉俊(1995)。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台北:爾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