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融合與重鑄:高友工與當代新儒家

并列篇名

Blending and Re-composition: Kao Yu-Kung'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DOI

10.6187/tkujcl.201206.26-4

作者

曾守正(Shou-Cheng Tseng)

关键词

抒情傳統 ; 美典 ; 境界 ; 當代新儒家 ; Lyrical tradition ; aesthetics ; horizon ;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2 / 06 / 01)

页次

79 - 1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高友工先生的抒情傳統論述,係為當代重要學說之一,其影響鉅大,甚至有「高友工震盪」之稱。當代新儒家的學說,實為高氏論述的重要基礎,其牽引抒情傳統的理論內涵、歷史敘述之完成。可是,抒情傳統與新儒家學說的關係,罕受學術界注意、討論。近年來,王德威先生認為在討論抒情傳統譜系時,不要忽略五○年代前後新儒家學者的影響。龔鵬程先生卻以「戲論」稱呼高氏學說,認為高氏對於牟宗三先生學說,「誤解大了」、「完全理解錯亂」;高氏論藝術精神,又迥異於徐復觀先生。就此看來,高友工先生與當代新儒家的關係,應有重新釐清之必要。以道德心性為思想內核的當代新儒家學說,如何被高氏架接於文學藝術的討論?其洞見與不見為何?本文嘗試從理論內在間架、理論現實關懷、歷史敘述等路向,予以梳理。

英文摘要

Dr. Yu-Kung Kao's statement of lyrical tradition is one of the distinguished contemporary theory in Chinese studies. His theory has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contemporary Sinology, thus some people even call his theory as ”Yu-Kung Kao Concussion.” Th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is the infrastructure of Kao's statement, it constructs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lyric theory, especially in the theory contents and the history texture. However, few discu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lyric the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Recently, Dr. David Der-wei Wang(王德威)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not skip the effect of the New Confucianism around 50s' when discussing in the traditional lyric. But Dr. Peng-Cheng Kung(龔鵬程) said Kao's statement is ”invalid argument”, and considers that Kao totally miss understood Dr. Zhong-san Mao's(牟宗三) concept. Besides, Kao has different viewpoint with Dr. Fu-Kuan Hsu(徐復觀) at art spirit.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Kao and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how th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be constructed in Kao's theory by different phase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and the inner framework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f the the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國球(2008)。從律詩美典到中國文化史的抒情傳統─高友工「抒情美典論」初探。政大中文學報,10
    連結:
  2. 蔡英俊(2009)。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清華中文學報,3
    連結:
  3. 顏崑陽(2009)。「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3
    連結:
  4. 龔鵬程(2009)。成體系的戲論:論高友工的抒情傳統。清華中文學報,3
    連結:
  5. 王夢鷗(1987)。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
  6. 宇文所安(2006)。敘事的內驅力。他山的石頭記,南京:
  7. 牟宗三(1988)。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 牟宗三(1987)。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 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臺北:鵝湖出版社。
  11.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余英時(1991)。錢穆與新儒家。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
  13. 余英時(2010)。綜述中國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中國文化通釋,香港:
  14. 周積明(1997)。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史研究。歷史研究,1997(6)
  15. 唐君毅(1991)。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16. 唐君毅(1991)。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唐君毅(198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唐君毅(198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徐承(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20. 徐復觀(1990)。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徐復觀(1987)。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
  23. 徐復觀(1984)。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
  27. 高友工(2008)。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
  28. 高友工、張輝譯(1996)。中國抒情美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
  29. 高友工、梅祖麟、李世耀譯、武菲校(1989)。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高天生(1978)。談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與高友工教授一席談。書目書評,71
  31. 張亨(1997)。《論語》中的一首詩。思文之際論文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
  32. 陳建安(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文系。
  33. 臧蒂雯(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中文系。
  34. 劉毅青(2009)。中國經典的現代解釋─徐復觀「追體驗」的解釋學發微。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學報,2
  35. 魯迅(1989)。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
  36. 蕭馳編、柯慶明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7. 錢穆(1988)。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
  38. 龔鵬程(2009)。抒情傳統的論述。社會變遷與人文書寫:文化場域中的話語流動成果發表會
  39. 龔鵬程(2009)。存在的感受:新儒家的學術性格。儒學新思,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許嘉瑋,許嘉瑋(2023)。楊牧詩、文呈顯之儒者情懷與憂患意識探論。臺大文史哲學報,100,85-117。
  2. (2019)。「美典」內外—高友工學思之旅臆解。中國文學學報,10,23-52。
  3. (2019)。情深而文明:徐復觀先生的中國「抒情詩」論。中國文學學報,10,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