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以小說造史:論高陽與張大春小說中的敘史情結與文化想像
|
并列篇名
|
Making History through Fiction: On the Historical Complex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in Kao Yang's and Chang Da-Chun's Novels
|
DOI
|
10.6187/tkujcl.201212.27-6
|
作者
|
陳建忠(Chien-Chung Chen)
|
关键词
|
高陽 ; 張大春 ; 歷史小說 ; 中國性 ; 說書 ; Kao Yang ; Chang Da-Chun ; historical novels ; Chineseness ; story-telling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7期(2012 / 12 / 01)
|
页次
|
155
-
18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歷經戰後半世紀的中國史歷史小說發展,高陽與張大春師徒,從1960年代寫到當代此際,他們以跑野馬的說書、筆記等形式,重構一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中國文化史(以小說造史),而文化想像下的「中國性」之追求成為他們回歸與再回歸的終極目標。基於敘史情結,高陽與張大春的歷史書寫,因為帶有濃厚「中國性」意味的中國史題材與說書敘事形式,小說作品與現實世界的關連性,並未因其屬於歷史書寫而稍減。高陽的歷史書寫體現的是他儒家文人經世致用的歷史意識,流亡中的歷史再現,無疑是與其對中國文化的永恆信仰息息相關。而張大春以流亡江湖的視角,顛覆武俠、顛覆黨國中心史觀,更不是一種對中國性的否定,而毋寧是「以否定為肯定」的再生產,再生產出一種繼承自親生父親與文學父親的中華文化,真正是一種創造性的顛覆與繼承。
|
英文摘要
|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go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fictions for half century, Kao Yang and Chang Da-Chun, the master and the apprentice, have been writing in an unorthodox story-telling and note-taking way to make and re-construct a highly symbolic picture of Chinese culture (making history through fictions). Hereafter the pursuit of ”Chineseness” is their ultimate goal for returning to the cultural homeland. Under the sway of the complex of narrating history, Kao's and Chang's historical writings are not at all restricted by the genre of history for their style of story-telling and strong implication of ”Chineseness.” Kao's historical writings reveal hi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s a Confucianist scholar who contributes his knowledge to the world. In Kao's exile, the representation on history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his eternal faith on Chinese culture. Chang's subversive perspective from outsiders is not a negative gesture for ”Chineseness” but a reproduction of ”negative applause.” It is a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his biological father and literary father. It is a creative subversion and inheritanc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陳建忠(2010)。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台灣反共小說。文史台灣學報,2010(2),9-44。
連結:
-
楊清惠(2011)。大書場:《城邦暴力團》的敘事修辭。東華人文學報,19,185-208。
連結:
-
桂文亞:〈歷史與小說:高陽先生訪問記〉,《聯合報》,1997 年 12 月 20 日。
-
陳思和:〈廟堂、江湖、知識分子:張大春新武俠說部《城邦暴力團》〉,《聯合報》,2000 年 12 月 4 日。
-
(不署作者),〈張大春:說我不深刻的人絕對是笨蛋〉,搜狐讀書頻道 http://book.sohu.com(2010 年 9 月 29 日)。
-
李慧敏紀錄、整理:〈打造一個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座談會記錄〉,《中國時報》,2000 年 2 月 20 日。
-
張大春:〈謫書百卷匿仙蹤:說說高陽在聯副的日子〉,《聯合報》,1996 年 12 月 6 日。
-
龔鵬程:〈歷史的偵探〉,《中央日報》,1992 年 6 月 8 日。
-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
王德威(2007)。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
-
王麗娜(2007)。從《城邦暴力團》看張大春小說的傳統因緣。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7,15-17。
-
白舒榮(1990)。喚起同胞對歷史的溫情:台灣著名作家高陽。人物,62,45-49。
-
江少川(1999)。解讀八面人生:評高陽歷史小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江澄格(2006)。高陽評傳。台北:商周出版公司。
-
吳秀明(1999)。游戲於歷史與小說之間:評高陽的「文化歷史小說」。浙江學刊,1999(4),117-121。
-
吳秀明、陳擇綱(1996)。高陽歷史小說論。文學評論,1996(4),92-101。
-
李玫英(1988)。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4,46-51。
-
林保淳(2000)。「鼠國」的寓言:讀張大春《城邦暴力團》。光華,25(8),116-119。
-
林培欽(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
林銘亮(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
金儒農(2010)。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
胡金倫(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
-
高陽(1966)。李娃。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
高陽(1992)。中國歷代名人勝迹大辭典。台北:旺文社。
-
高陽(1993)。高陽小說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高嘉謙(2004)。回歸江湖:《城邦暴力團》的「歷史」經驗與技藝。中極學刊,2004(4),191-201。
-
尉天驄(2011)。回首我們的時代。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出版公司。
-
張大春(1995)。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張大春(2009)。城邦暴力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張大春(2006)。戰夏陽。台灣:INK 印刻出版公司。
-
張大春(1989)。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
張大春(2011)。城邦暴力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張大春(2009)。城邦暴力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張大春(2000)。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張大春(2011)。城邦暴力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張大春(2011)。效忠與任俠:七俠五義。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
張大春(2008)。我所繼承的中國小說傳統。印刻文學生活誌,60,46-57。
-
莊若江(2003)。歷史的「重寫」與文化的「展呈」:二月河與高陽歷史小說比較。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3(2),188-192。
-
郭淑美(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
陳平原(1995)。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
-
陳芳明(2001)。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陳建忠(2009)。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黃玉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
黃錦樹(2003)。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
楊丕丞(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
楊照(1998)。「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週報,1998(3 月)
-
廖姿婷(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
潘峰(2001)。姚雪垠與高陽的歷史小說之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56-62。
-
蔡佳玲(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
鄭穎(2006)。野翰林:高陽研究。台北:INK 印刻出版公司。
-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
-
盧建榮(2009)。台灣武俠小說中的歷史建構(1951-1991)。史學彙刊,23,225-252。
-
謝淑芬(2000)。現代新武俠:張大春文學的再突破。光華,25(8),120-124。
-
龔鵬程(2009)。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被引用次数
|
-
郭憲偉,郭金芳(2023)。製作霍元甲傳奇:從《近代俠義英雄傳》談起。運動研究,32(1),4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