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歷史演義虛實論爭之「虛」、「實」意涵析論

并列篇名

The Fictional and Treal Meaning of the Competing Ideasin Theory on Fact or Fiction in the Historical Romance

DOI

10.6187/tkujcl.201306.28-4

作者

劉靜怡(Ching-Yi Liu)

关键词

歷史演義 ; 虛實論 ; 虛構 ; 真實 ; 虛實相生 ; historical fiction ; theory on fact or fiction ; reality ; fictionalized ; fictionalizes with real complementing one another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3 / 06 / 01)

页次

103 - 1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與明清歷史演義虛實論爭相關的討論中,有不少說法是從「現象」、「客觀」的「選材依據」層面去界定「虛」、「實」的概念及內涵,其所達成的共識乃在於以人物、事件是否於史有據,作為定義「真實」與「虛構」的標準。然若選擇由此一角度定義虛實的意涵,則容易忽略了「虛」、「實」在主觀精神層面之審美性情的感發作用與價值判斷之理念追求的意識體現。故本文欲嘗試由主觀的精神意識層面切入,以價值判斷與審美意識的指涉為思考點,提出從「借事明義的實錄精神」與「事膺理/情真的虛構美學」兩個方向,來詮釋「虛」、「實」概念的內蘊意涵。而據此所得「實錄」與「虛構」之意涵,則不再只是受限於事實與形式技巧之現象層面的「虛/假」、「實/真」規範,而有了突破於歷史記載的事實層次,揭示了「藝術真實」所體現之「情理」之「真」的深層意涵。

英文摘要

In view of the forewords, notes, and viewpoints in research discourse of Ming-Ching historical fiction / novels and the theory on fact or fic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ncepts and their content are often limited by ”common sense” definitions that demarcate based on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phenomenon” or ”objectivity.” The consensus at which it arrives is based on whether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deed happened in history as the standard for defining ”reality” and ”fiction.” However, using this angle to determine and orient standards for the ”fiction” genre can overlook the inspiration of aesthetics on the subjective spiritual level, and the conscious realization of pursuit of value judgments. Thus, this article want to by using the angle of subjective spiritual aspects to cut into, from the value judgments and the aesthetic sense of perspective to reflect on,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fictional and real. So, the meaning of fictional and real is no longer just limited by the level of the fact and the form, but with breakthrough in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veal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truth” in ”Rational” and ”Emotion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元施耐庵(1993)。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元羅貫中(1985)。三國志通俗演義。臺北:天一出版社。
  3. 宋蘇軾(1997)。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
  4. 明余邵魚(1985)。春秋列國志傳。臺北:天一出版社。
  5. 明酉陽野史(1985)。新刻續編三國志後傳。臺北:天一出版社。
  6. 明周游(1993)。開闢衍繹通俗志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明胡應麟(1970)。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
  8. 明袁于令(1985)。隋史遺文。臺北:天一出版社。
  9. 明陳邦俊編(1985)。廣諧史。臺北:天一出版社。
  10. 明馮夢龍(1985)。新列國志。臺北:天一出版社。
  11. 明馮夢龍(1983)。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
  12. 明熊大木(1985)。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臺北:天一出版社。
  13. 明熊鍾谷(1985)。唐書志傳通俗演義。臺北:天一出版社。
  14. 明甄偉(2008)。東西漢通俗演義。合肥市:黃山書社。
  15. 明齊東野人(1974)。隋煬帝艷史。臺北:天一出版社。
  16. 明謝肇淛(1977)。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17. 南朝梁吳均(2007)。續齊諧記。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18. 唐令狐德棻(2003)。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19. 唐劉知幾(1996)。史通。台南縣:莊嚴文化。
  20. 唐韓愈(1977)。韓昌黎全集。臺北:新文豐。
  21. 晉陳壽(1990)。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于敏中輯(1986)。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
  23. 清吳沃堯(1987)。兩晉演義。臺北:博遠出版社。
  24. 清杜綱(1993)。北史演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清高士奇(1962)。左傳紀事本末。臺北:德志出版社。
  26. 清章學誠(1971)。章實齋札記四種。臺北:廣文書局。
  27. 清褚人獲(1993)。隋唐演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清趙翼(1990)。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9. 清錢彩(1980)。說岳全傳。臺北:河洛出版社。
  30. 漢司馬遷(1983)。史記。臺北:宏業書局。
  31.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2. 漢揚雄(1985)。法言。北京:中華書局。
  33.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1993)。隋唐兩朝史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朱一玄編、劉毓忱編(2003)。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社。
  35. 吳俊編校(1998)。魯迅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6. 李紀祥(2003)。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漢學研究,21(2),367-390。
  37. 彼得.A.安傑利思、段德智譯、尹大貽譯、金常政譯(2003)。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
  38. 浦安迪(1995)。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許鋼(1997)。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出版社。
  40. 黃霖、韓同文(2000)。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41. 楊伯峻(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42. 劉世德編、陳慶浩編(1990)。列國志傳評林。北京:中華書局。
  43. 劉世德編、陳慶浩編、石昌渝編(1991)。唐書志傳題評。北京:中華書局。
  44. 魯迅(1992)。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