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美」與「善」: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例

并列篇名

Beauty and Goodness: Using the Example of Confucianism in Pre-Qin

DOI

10.6187/tkujcl.201412.31-1

作者

林啟屏(Chi-Ping Lin)

关键词

美 ; 善 ; 儒學 ; Beauty ; Goodness ; Confucia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4 / 12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理解,與道德意識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美」與「善」是合一而整全的關係,今日所謂「美」的獨立性並沒有顯現在古代學問傳統中,道德之「善」才是學者關心之焦點。但這樣的方式,在今日的知識模式裡,是否代表著一種落伍的模式?尤其是「美」的理解,會不會因此受到斲傷?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因此,本文將從「整全與自由」的角度,說明先秦儒家審美意識必須是在道德意識的浸潤之中,其真實性才能彰顯,而且就在真實性的確定下,「自由」的人之形象,才有可能。其次,以「和諧」的一體化境界,說明儒家的審美活動的意義,不是只有追求個人主體性的「美身以德」,更重要的是社會群體的生命,當在此一意識的展開中,與個體共同邁向「和諧」之道,「成己成物」的境界方可達成。

英文摘要

In ancient China, the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is interdependent. That is, beauty and goodness are both united and integrated. Beauty, as it exists and is used today, was not manifest in the context of ancient knowledge. In fact, the goodness of moral is the core of this tradition. But, is this an outdated model today? Especially, will the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be destroyed through this ancient model? These questions are worth deep consider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from a holistic and liber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plain that the facticity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Pre-Qin's Confucians must be showed through its mutual influence with moral consciousness. When we can define the facticity then the image of a freeman will be possible. Secondly, the article will probe that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does not merely accomplish self-completion but also of other men and things. With this quality, the harmony of an individual and social groupscould create an ideal real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啟屏未刊稿〈民之父母校讀〉。
  2. 宋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3. 清孫希旦、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 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牟宗三譯註(1992)。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
  8. 李澤厚編、劉綱紀編(1986)。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季旭昇編、陳美蘭、蘇建洲、陳嘉凌(200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臺北:萬卷樓。
  10.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1. 洪再辛選編(1992)。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2. 范景中編、曹意強編(2003)。美術史與觀念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徐復觀(198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高友工(1988)。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
  15. 張亨師(1997)。詩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
  16. 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7.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8. 楊儒賓編(2011)。人文百年.化成天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19. 楊儒賓編、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20.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21. 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李松駿(2021)。「盡美矣,又盡善也」:季札與孔子的詩樂論。東吳中文學報,42,21-48。
  2. 林素娟(2022)。致物與應感的美學-先秦音樂教化中的身、物關係。臺大中文學報,76,1-3+5。
  3. (2023)。盡氣精神與生命之美──論牟宗三的文學鑒賞觀。鵝湖學誌,71,13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