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金批《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的經典重建過程
|
并列篇名
|
Jin Shengtan's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al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in Diliu Caizi Shu
|
DOI
|
10.6187/tkujcl.201506.32-4
|
作者
|
高禎臨(Chen-Lin Kao)
|
关键词
|
金聖歎 ; 第六才子書 ; 西廂記 ; 評點 ; 經典 ; Jin Shengtan ; Sixth Work of Genius ;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 Classic ; commentary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2期(2015 / 06 / 01)
|
页次
|
111
-
15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金聖歎批評《第六才子書西廂記》一直被視為是古代文學評點發展過程裡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性成就;該部評點值得留意的部分,除了對於戲曲評點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批評機制之外,尚包括透過命名編選與批評論述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文學的標準與經典的內涵。金聖歎承繼了明代中葉以來對於經典的重新思考風潮,進一步透過建立通俗文類明確的藝術規則,將「文學性」作為確認通俗文類何以堪稱「經典」的論述基點;並把「淫」定位為一種真實性情的展現,跳脫出《西廂記》是否為淫書的辯論框架。金聖歎同時視《西廂記》為一個跨越時空侷限的對話場域,用以說明該著與相關閱讀批評行為所能答覆的生命課題,使其關於《西廂記》的討論從文學意義提昇到哲學性的思考層次。這篇文章將分析金聖歎《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如何以強烈的讀者意識與立場,面對著既已存在的文學觀念與前人批評傳統,以文本作為對話與競技的場域、藉由評點作為一種發聲與辯論的方式,確認了讀者與閱讀行為在建立經典書目的過程裡所能發揮的能動意義,揭示《西廂記》文本中足以被視為天下至文的文學內涵,並以之作為一種重建經典的過程。金聖歎批評《第六才子書西廂記》一直被視為是古代文學評點發展過程裡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性成就;該部評點值得留意的部分,除了對於戲曲評點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批評機制之外,尚包括透過命名編選與批評論述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文學的標準與經典的內涵。金聖歎承繼了明代中葉以來對於經典的重新思考風潮,進一步透過建立通俗文類明確的藝術規則,將「文學性」作為確認通俗文類何以堪稱「經典」的論述基點;並把「淫」定位為一種真實性情的展現,跳脫出《西廂記》是否為淫書的辯論框架。金聖歎同時視《西廂記》為一個跨越時空侷限的對話場域,用以說明該著與相關閱讀批評行為所能答覆的生命課題,使其關於《西廂記》的討論從文學意義提昇到哲學性的思考層次。這篇文章將分析金聖歎《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如何以強烈的讀者意識與立場,面對著既已存在的文學觀念與前人批評傳統,以文本作為對話與競技的場域、藉由評點作為一種發聲與辯論的方式,確認了讀者與閱讀行為在建立經典書目的過程裡所能發揮的能動意義,揭示《西廂記》文本中足以被視為天下至文的文學內涵,並以之作為一種重建經典的過程。
|
英文摘要
|
Jin Shengtan'sDiliu caizi shu (Sixth Work of Genius), a commentary on Xixiang ji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 is considered to be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n addition to his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critique of a drama, Jin is noteworthy for developing new literary standards through the use of categorization and commentary. In addition, Jin endeavored to establish clear-cut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the literary merit of popular literature and whether such works should be regarded as "classical."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how in Diliu caizi shu Jin applies his keen judgment to challenging the established literary views of his time. I also discuss how by regarding the text as a venue for discussion and taking commentary as an arena for debate, Jin succeeds in establishing the literary merits of Xixiang ji, a process which he saw as being aki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classical tex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王璦玲(2005)。曲盡真情,由乎自然—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7
連結:
-
(2003)。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
-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1980)。晚清小說期刊‧小說林。上海:上海書店。
-
楊玉成〈閱讀邊緣:論晚明竟陵派的文學閱讀〉,2003 年9 月19 日中研院文哲所專題演講講稿,頁1-59。
-
(1954)。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
明李贄(1974)。焚書。河洛圖書出版社:河洛圖書出版社。
-
明袁中道(1989)。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金聖歎(1997)。第五才子書水滸傳。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
清廖燕、林子雄點校(2005)。廖燕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Jauss, Hans Robert,Bahti, Timothy(tran.)(1982).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Minnesota Press.
-
王靖宇(2004)。金聖歎的生平及其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
王璦玲(2007)。文本意識與閱讀轉化—論金批《西廂》之理論內涵。台灣學術新視野,台北:
-
朱萬曙(2004)。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吳子林(2009)。經典再生產:金聖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吳新雷(1996)。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周寧譯、金元浦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
林崗(1999)。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張廷琛編(1989)。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
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
-
曾守仁(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
-
楊玉成(2007)。啟蒙與暴力—李卓吾與文學評點。台灣學術新視野,台北:
-
鍾錫南(2006)。金聖歎文學批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譚帆(2001)。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譚帆(1992)。金聖歎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李忠達(2018)。晚明文學評點視域下的《藥地炮莊》。清華學報,48(4),725-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