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輯錄體解題形成探析

并列篇名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bstracts-Jilu

DOI

10.6187/tkujcl.201506.32-7

作者

陳仕華(Shih-Hua Chen)

关键词

目錄學 ; 解題 ; 輯錄體 ; bibliography ; abstract ; the Abstracts-Jilu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5 / 06 / 01)

页次

223 - 2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解題之作,分為綜述、傳錄、輯錄三體。輯錄之體,後之繼者甚眾。但探討輯錄體解題之起源,歷來學者以《出三藏記集》為輯錄體解題開其先聲,此說乃強為附會。筆者以為其源起與當時發展成熟之集解、類書等文獻類型,及讀書求實求博之精神、史學會通思想、目錄體制之發展等皆有關聯。本文擬就其形成之原因作一探討。

英文摘要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bstracts can be divided into zongshu, chuanlu and jilu. Jilu has a long history.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jilu, most scholars think that it comes from "Chu Sancang jiji".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book, where jiju was used, and the only origin. The appearance of jilu is connected with the academic thoughts at that time, the biographical style, scholars' dependable earnest work attitude and the maturity of types of documentation, such us jijie (collected commentaries), leishu, et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劉兆祐(2007)。宋代雜著筆記所徵引佚書二十一種考述。國家圖書館館刊,96 年(2)
    連結:
  2. 梁啟超1941《飲冰室專集》,上海:中華書局
  3. 元馬端臨(1969)。文獻通考.經籍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宋衛湜(1983)。禮記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 宋鄭樵(1982)。通志略。台北:里仁書局。
  6. 唐劉知幾、張振珮箋注(1985)。史通箋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7. 唐魏徵(1993)。隋書.經籍志。台北:鼎文書局。
  8. 梁沈約(1975)。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9. 清永瑢(1987)。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朱彝尊、侯美珍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台北:中央研究員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1.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1984)。校讎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12.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1984)。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13. 漢班固(1993)。漢書.藝文志。台北:鼎文書局。
  14. 中津濱涉(1974)。藝文類聚引書索引。台北:文光出版社。
  15. 王承略(1993)。試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著錄依據和著錄方法。古籍整理研究論叢
  16. 王重民(1984)。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17. 王新才(2008)。中國目錄學:理論、傳統與發展。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18. 王鍾翰(2004)。清史補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淡江大學中文系編、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2002)。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20. 牟潤孫(1960)。論儒釋兩家之講經與義疏。新亞學報,4(2)
  21. 余嘉錫(1987)。目錄學發微。台北:藝文印書館。
  22. 吳懷祺(1997)。章學誠的易學與史學。史學史研究,1997(1)
  23. 吳懷祺校補(1992)。鄭樵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4. 沈家本(1967)。沈寄簃遺書。台北:文海出版社。
  25. 周生杰(2006)。合本子注疏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6. 昌彼得(1997)。增訂蟫菴群書題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7. 姚名達(1981)。中國目錄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8. 胡道靜(1982)。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
  29. 張舜徽(2004)。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0. 張舜徽(1983)。史學三書平議。北京:中華書局。
  31. 陳仕華(1993)。王伯厚及其玉海藝文部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2. 喬衍琯(1987)。宋代書目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3. 程金造(1998)。史記索隱引書考實。北京:中華書局。
  34. 賀修銘(1997)。文獻生產的社會化及其影響。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35. 馮浩菲(1997)。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6. 楊家駱編(1977)。校讎學系編。台北:鼎文書局。
  37. 董洪利。古籍的闡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8. 鄭德坤(1974)。水經注引書考。台北:藝文印書館。
  39. 鄭奮鵬(1983)。鄭樵的校讎目錄學。台北:學海出版社。
  40. 錢亞新(1977)。鄭樵校讎略研究。台北:鼎文書局。
  41. 錢穆(1973)。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
  42. 戴君仁(1970)。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性質和形式。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3、4)
  43. 鍾肇鵬編(1998)。讀書記四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