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人關懷」之研究-以1917至1920年《青年進步》為探討核心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Holistic Education of the YMCA of China-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Association Progress from 1917 to 1920

DOI

10.6187/tkujcl.201506.32-8

作者

李宜涯(Leah-Yiya Lee)

关键词

基督教 ;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 《青年進步》 ; 全人教育 ; Christianity ; YMCA of China ; Association Progress ; Holistic Education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5 / 06 / 01)

页次

253 - 2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華全國基督教青年會」(YMCA)是民國初期在社會與學校界最為特出的教會團體。青年會與其他教會機構不同之處,就在於其提出了一套有益國家、社會、個人的「德智體群」的論說與活動,廣受各界歡迎,成為當時發展最快的基督教團體。青年會所提出之論說與活動,以今日的觀點來看,相當符合「全人教育」的理念,也就是在塑造出一個有人格、有學識、健全體魄又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青年。本文即是以1917-1920該會機關報《青年進步》為中心,爬梳其中所倡導「德、智、體、群」的內涵與活動特色,並探究其所呈現「全人關懷」的思考與模式,是否可作為當代教育所提倡「全人」之嚆始。

英文摘要

The Young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 wa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church organizations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MCA and other Christian societies is that YMCA offers a set of theories and programs of "spiritual, mental, physical, and social improvements" to benefit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s. Because of that, it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society and enjoyed the fastest growth in numbers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In today's perspective, the theories and programs of YMCA were coincident with the ideal of "holistic education" to build up a modern youth with character, learning, good health, and citizenship. This essa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YMCA perceived the Chinese youth from 1917 to 1920, how it built up a theory to benefit China and the Chinese, the contents and distinctiveness of its theories and program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its official organ- Association Progress. It also makes comparisons to illustrate if the YMCA's ideals were the first sign of modern holistic education in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宜涯(2014)。激流中的砥石—五四時期《青年進步》小說分析。淡江中文學報,30
    連結:
  2. 教育部《教育wiki》網站,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85%A8%E4%BA%BA%E6%95%99%E8%82%B2,(2015.2.21)上網
  3. 錢泰基1917〈水陸空中行駛機之預測〉(譯圖畫世界The IllustratedWorld),《青年進步》,第5 冊,1917.7,頁11-13.3
  4. 潘知本1917〈足球捷徑〉,《青年進步》,第7 冊,1917.11,頁49-57
  5. 皕誨1917〈簡易運動法之六段錦〉,《青年進步》,第5 冊,1917.7,頁16-18.3
  6. 秋水1917〈科學譚屑〉(選譯美國科學雜誌),《青年進步》,第1 冊,1917.3,頁14-18.2
  7. 揚鐸1917〈我之證道譚〉,《青年進步》,第4 冊,1917.6,頁15-21
  8. 皕誨1917〈青年之成功〉,《青年進步》,第6 冊,1917.10,頁1-3.1
  9. 遐心1918〈青年與能力〉,《青年進步》,第11 冊,1918.3,頁3
  10. 任夫1917〈參觀第三次遠東運動會之心得〉,《青年進步》,第5 冊,1917.7,頁24-27.3
  11. 惲代英1917〈運動之訓育方法談〉(譯美國體育雜誌Carl EastonWilliam原著),《青年進步》,第8 冊,1917.12,頁41-47
  12. 任夫1917〈學校編制中學生自治之實驗〉,《青年進步》,第3 冊,1917.5,頁1-4.3
  13. 王衷海1917〈告今日社會之青年〉,《青年進步》第3 冊,1917.5,頁1-2.1
  14. 陳翊林1931《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台北:太平洋書店
  15. 余日章1917〈說明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之任務〉,《青年進步》,第6 冊,1917.3,頁14
  16. 周承恩1917〈陽曆正議〉,《青年進步》,第5 冊,1917.7,頁6-10.3
  17. 惲代英1917〈學校體育之研究〉,《青年進步》,第4 冊,1917.6,頁2
  18. 潘知本1917〈足球捷徑〉,《青年進步》,第6 冊,1917.10,頁1-8.4
  19. 陳安仁1918〈吾國教育之受病原因〉,《青年進步》,第13 冊,1918.5,頁23-25
  20. 鄭兆榮1917〈森林補助社會其利益若何〉,《青年進步》,第5 冊,1917.7,頁1-6.3
  21. 皕誨1917〈現代青年之人格〉,《青年進步》,第1 冊,1917.3,頁5-6
  22. 蜇庵1918〈學力與體力關係之測驗〉(節譯心理學雜誌大意),《青年進步》,第13 冊,1918.5,頁25-29
  23. 錢泰基1917〈丹麥之教育狀況〉(美國駐丹麥公使伊岡Maurice Francis),《青年進步》,第6 冊,1917.6,頁6
  24. 麥克樂1920〈新體育觀〉,《青年進步》,第36 冊,1920.10,頁13
  25. 知正1917〈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之關係〉(上海浸會大學校社會學教授美國克爾布Daniel H.Knlp II 著),第3 冊,1917.5,頁6-10
  26. 錢泰基1917〈美國之兒童博物館〉,《青年進步》,第4 冊,1917.6,頁29
  27. 任夫1917〈基督教之精神〉,《青年進步》,第3 冊,1917.5,頁1-5。
  28. 皕誨1917〈初等國文教科之改革談〉,《青年進步》,第6 冊,1917.10,頁1-5.3
  29. 彭慎行1917〈中文英文並重策〉,《青年進步》,第7 冊,1917.11,頁26-28
  30. 皕誨1917〈現代青年之人格〉,《青年進步》,第1 冊,1917.3,頁5.1
  31. 葆龢1917〈人類體格長短之生理上研究〉(譯美國哈佛大學生理學教授華爾德加能Walter B. Cannon 著),第8 冊,1917.12,頁23-27
  32. 陳安仁1917〈釋宗教〉,《青年進步》,第6 冊,1917.8,頁1-8
  33. 錢泰基1917〈英倫海峽通車之計畫〉(譯圖畫世界The Illustrated World),《青年進步》,第5 冊,1917.7,頁13-15.3
  34. 錢泰基1917〈東西文化論衡為印度詩聖台莪爾而作〉(譯美國立孟阿勃脫By Lyman Abbott 原著),《青年進步》,第1 冊,1917.3,頁1-6.2
  35. 秋水1917〈科學譚屑附圖二〉(選譯美國科學雜誌),《青年進步》,第3冊,1917.5,頁16-20.3
  36. 劍衡1917〈今後家族主義之遞變〉,《青年進步》,第4 冊,1917.6,頁17
  37. 胡宗瑗1920〈今後吾國教育之訓練方法〉,《青年進步》,第38 冊,1920.12,頁20
  38.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2004)。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9. 王炳照(1994)。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0. 教育部編(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教育部。
  41. 喻本伐、熊賢君(1995)。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42.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43. 楊東平編(2001)。大學精神。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