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元禪林中寒山等「四睡」意象的形成及其贊頌的游戲禪機

并列篇名

Study on Metaphor and Zen Image in "Painting of Four Sleepers" in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DOI

10.6187/tkujcl.201512.33-1

作者

黃敬家(Jing-Jia Huang)

关键词

四睡圖 ; 寒山拾得 ; 豐干與虎 ; 贊頌 ; 宋元 ; 禪宗文獻 ; Painting of Four Sleepers ; Han-Shan and Shih Te ; Feng Kan and tiger ; Verses ; Song-Yuan Dynasty ; Chan Buddhist literature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5 / 12 / 01)

页次

1 - 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宋元禪宗文獻中,以寒山、拾得、豐干與虎相枕而眠所形成的「四睡」主題贊頌,雖未必直接題之於畫上,但畫、贊之間卻有著明顯的呼應關係。「四睡」概念的產生,應該是在天台「三隱」建立之後進一步的衍生;虎的加入,是源於傳說豐干騎虎出現國清寺,此圖無論意象或贊頌均有別於過往的寒山相關繪畫。虎的加入,轉化出哪些新的意蘊?寒山形象為什麼會由笑轉變為睡?「四睡」意象的構圖隱喻又是什麼呢?本文聚焦於南宋新出的「四睡」主題意象及其贊頌,透過現存圖像與贊頌的互文詮釋,討論其構圖的形成和禪師贊頌的多重詮釋視角和禪機意蘊。豐干所乘虎在「四睡」中與天台三隱混睡成一體,可說是其形象又一高度創造性的翻轉;酣睡之態超越佛典中無明睡眠的負面觀點,轉化為超越機心、睏來即眠的一種心靈狀態,在調伏與超越,游戲咍笑與睡眠忘機的衝突概念中,展現楊岐派禪師的創意精神和游戲禪機。

英文摘要

In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paintings with Han Shan were popular. In the "Painting of Four Sleepers" with Han Shan, Shih Te, Feng Kan and tiger sleeping together, character modeling and image characteristics are metaphorical with Zen. Concept of "four sleepers" should be the extens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ree hermits" of Tiantai. Participation of tiger is originated from the legend in which Feng Kan arrived at Kuo Ching Temple by riding a tiger and stayed in Zen room with the tiger. In Buddhism, sleeping means "Nivarana" which lays over wisdom. If "sleeping tiger" symbolizes taming of worry, how do four sleepers show "Styana-middha"? Based on "Painting of Four Sleepers" and verses in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this study discusses different Zen masters' composition and image in creation of "four sleepers" and implication of change in Zen related to Sung Tsan. Moreover, it examines compatibility between painting and verses, and explores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four sleepers" in Zen and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different Zen masters vers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巫佩蓉(2013)。吾心似秋月:中日禪林觀畫脈絡之省思。美術史研究集刊,34,105-162。
    連結:
  2. 賈晉華(2003)。傳世《寒山詩集》中禪詩作者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2,65-90。
    連結:
  3.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4.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6.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7.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9.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10.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14.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15.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6.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7.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18.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19.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0.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1.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22.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5.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26.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7.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8.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29.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30.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1.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32.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3.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4.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3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37. (1989)。卍新纂續藏經。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38.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9. (1965)。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網頁(CBETA):http://www.cbeta.org/index.htm
  41. 元方回(1989)。桐江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宋成尋、平林文雄校(1978)。參天台五臺山記:校本並に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43.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44. 宋李昉編(2006)。太平廣記。臺北:世界書局。
  45. 宋黃庭堅(1960)。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46. 宋贊寧、范祥雍點校(1993)。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47. 唐貫休、陸永峰校注(2006)。禪月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48. 唐寒山、項楚注(2010)。寒山詩注。北京:中華書局。
  49. 衣若芬(2004)。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國文哲所。
  50. 余嘉錫(2007)。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
  51. 巫佩蓉(2011)。寒山拾得之多重意象—詩、畫、傳說的交互指涉。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
  52. 杉村棟(1990)。道釋面の西漸—ペルシアの「四睡図」。アジア諸民族の歷史と文化:白鳥芳郎教授古稀記念論叢,東京:
  53. 周錫馥(2002)。論「畫贊」及題畫詩—兼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與《全唐詩》的增補。文學遺產,2002(3),20-25。
  54. 阿部肇一、關世謙譯(1999)。中國禪宗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5. 青木正兒、馬導源譯(1951)。題畫文學之發展。大陸雜誌,3(10),15-19。
  56. 胡伊青加、成窮譯(1998)。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貴陽:貴州人民。
  57. 孫昌武(1994)。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8. 崔小敬(2010)。寒山:一種文化現象的探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 張石(2011)。寒山與日本文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60. 張澤洪(2007)。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宗教中的虎崇拜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6),38-43。
  61. 陳清香(1995)。羅漢圖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62. 陳懷宇(2010)。由獅而虎—中古佛教人物名號變遷略論。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
  63. 陳耀東(2007)。寒山詩集版本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64. 朝倉尚(1971)。「四睡」考。鈴峰女子短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集報,18,89-109。
  65. 慈怡編(1989)。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66. 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67. 葉珠紅(2006)。寒山詩集論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68. 劉苑如編(2012)。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69. 橋本治(1996)。ひらがな日本美術史(その37)意外とメルへンなもの —默庵筆「四睡図」。藝術新潮,47(12),158-164。
  70. 謝繼勝(2009)。伏虎羅漢、行腳僧、寶勝如來與達摩多羅:11 至 13 世紀中國多民族美術關係史個案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1),76-96。
  71. 羅時進(2005)。日本寒山題材繪畫創作及其淵源。文藝研究,2005(3),104-111。
  72. 嚴雅美(2000)。潑墨仙人圖研究:兼論宋元禪宗繪畫。臺北:法鼓文化公司。
  73. 釋印順(1994)。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74. 龔雋(2006)。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三聯書店。
  75. 栃木縣立博物館編(1994)。寒山拾得:描かれた風狂の祖師たち。宇都宮:?木縣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