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唐啖助學派與宋代理學家在《春秋》學說上的相通點-以胡安國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Similarities of Dan Zhu School and Neo-Confucian'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tudies Towards Hu An-Guo

DOI

10.6187/tkujcl.201512.33n-1

作者

伍煥堅(Wun-Kin Ng)

关键词

啖派 ; 理學 ; 胡安國 ; 三代 ; 大公 ; 端本 ; Dan Zhu School ; Neo Confucian ; Hu An-Guo ; The three ancient dynasties-Hsia ; Shang and Chou ; Disinterestedness To rectify oneself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5 / 12 / 01)

页次

193 - 2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方法和思想是兩個研究經學的重要視角。學者研究啖助學派對宋代《春秋》學的影響,已見不少成果,但從所得的結論來看,大體不離紀昀等人所謂「舍傳求經,實導宋人之先路」1和皮錫瑞所言「變專門為通學」。2此實只足以描述啖派與宋代《春秋》學解經方法之梗概,至於兩代學者思想之間的聯繫,就未有充分呈現。因此本文由思想角度出發,劃定範圍在宋代的主流學者理學家的著作,對比啖派與胡安國等人的《春秋》學說,以啖派新《春秋》學中的重要概念切入,從而發現兩代學者在思想和治經模式上有著不少相通之處,當中存在有意效法的痕跡以及思想傾向的相似。此應有助加深思考啖助學派對宋代《春秋》學所作的貢獻以至在唐宋思想史上的地位。

英文摘要

Methods and Thoughts are two important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Jing Xue. Current scholars want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an Zhu School upon Song'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tudies and there has been already a lot of conclusions, but they do not exceed what Ji Yun called "Studies Classics without Commentaries, to be the guidance of Song" and Pi Xi-Rui said about "the change in the Specifically to the General ."These statements only sufficiently describe the outline of the Dan and Song's methodology, yet the link of thought between the scholars of two generations is not fully presented. This article adopts a ide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look into the Neo Confucians' writings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compares Dan and Hu An- Guo on how to exploit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the New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tud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thods and the thoughts of scholars from two generations have a lot of similarities, some of them can prove their interest in following Dan. This would help deepen the thinking about the impact of Dan Zhu School upon Song'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tudies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8. 宋程顥、宋程頤、朱熹編、宋時烈分類重編、徐大源點校(2006)。程書分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9. 明黃宗羲、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1987)。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
  10. 唐柳宗元、吳文治校點(1979)。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陸淳纂(1991)。春秋微旨。北京:中華書局。
  12. 唐陸淳纂(1991)。春秋啖趙集傳纂例。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陸淳纂(1991)。春秋集傳辨疑。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韓愈、馬通伯校注(1972)。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
  15. 清皮錫瑞(1954)。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朱彝尊、林慶彰編審(1997)。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7. 清紀昀(1965)。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納蘭成德校刻(1969)。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19. 漢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0. 中央黨校出版社傳統文化研究組編(1996)。宋元明清十三經注疏匯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1. 伍煥堅(2013)。由陸宣公奏議看啖助學派的端本思想。孔孟學報,91,133-164。
  22. 朱剛(2002)。從啖助到柳宗元的「堯舜之道」。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
  23. 江湄(2006)。以「公天下」大義正「家天下」之法—論中唐《春秋》學的「王道」論述及其時代意義。中國哲學,2006(4),48-55。
  24.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5. 宋鼎宗(2000)。春秋宋學發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6. 阮元校刻(1965)。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局。
  27. 阮元校刻(1965)。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局。
  28. 納蘭成德校刻(1969)。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29. 劉乾(2002)。論啖助學派。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
  30. 錢基博(1985)。經學通志。臺北:學海出版社。
  31. 謝霖生(2005)。陸淳《春秋微旨》思想析論。中國文學研究,21,97-133。
被引用次数
  1. 康凱淋,康凱淋(2021)。原情達權:趙鵬飛《春秋經筌》的解經方法。臺大文史哲學報,95,1-37。
  2. 劉德明(2017)。儒家兄弟親親之道的個案探究─以三傳及宋代理學家對季友的評價為核心。清華中文學報,18,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