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古典曲論中「體」、「格」、「法」、「式」的構詞方式、概念內涵及其隱含之文體論意義

并列篇名

Word-Formation Method,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Its Implied Meanings of Stylistics in Regard to Classical Theory of Drama Related toWords Such As Ti, Ge, Fa and Shi

DOI

10.6187/tkujcl.201512.33-2

作者

鄭柏彥(Po-Yen Cheng)

关键词

體 ; 格 ; 法 ; 式 ; 文體 ; 曲論 ; Ti ; Ge ; Fa ; Shi ; stylistics ; theory of drama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5 / 12 / 01)

页次

41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主題聚焦於「文體論」,以古典曲論為第一手研究對象,旨在通過文獻史料的耙梳,分析其中「體」、「格」、「式」、「法」四字及以之複合構詞者。再從這些與「文體」相關之概念術語中,分析隱含的理論性涵義。主要從兩階段進行分析:其一,提舉出古典曲論中之「文體」相關概念術語,並探究其構詞模式及進行分類;其二,就分類所得進行歸納,並提舉出其隱含其中之「文體論」意識。通過分析研究後,可以將「體」、「格」、「式」、「法」相關內涵區分出「體製形式」與「藝術形相」兩類。在「體製形式」義中,可以歸納出「音律體製」、「曲唱體製」、「結構體製」、「章法體製」等四類;藝術形相義中,可以歸納出「體貌義」、「形式義」等兩類。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focuses on stylistics, taking classical theory of drama as the primary object, and analyzes four words: Ti, Ge, Fa and Shi and the derived compound word building, 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terms related to the stylistics, the implied theoretical meanings are analyzed. Two phases are divided: (1) to specify relevant conceptual terms used in the stylistics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drama, and to explore as well as classify its models of word building; (2) to generalize the implied ideology of stylistics. After the analysis, the related connotations of the four words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system forms and art history.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he system forms include temperament, singing, structure and presentation, and disposition and formation in art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顏崑陽(2008)。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
    連結:
  2.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6.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8.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9.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0.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1.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2.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3.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4.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5.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6.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7.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8.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1.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2.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3.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4.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5. (1989)。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
  26.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7.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8.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9.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0. 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收於《中央日報》副刊,1987 年 12 月 11-13 日。
  31.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2. 明胡應麟(1970)。少室山房曲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3. 梁劉勰、周振甫譯注(1993)。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34. 清何文煥輯(1981)。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紀昀(199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36. 季伏昆編(2008)。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37. 徐復觀(1985)。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許世瑛(1998)。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39. 顏崑陽(2005)。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
  40. 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