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傳體小說到雜劇:康海《中山狼》的改編與創作

并列篇名

From Biographical Novels to Drama: Adaptations and Creative Work of Kang Hai's Wolf of Zhongshan

DOI

10.6187/tkujcl.201512.33-3

作者

文淑菁(Shu-Ching Wen)

关键词

中山狼 ; 中山狼傳 ; 康海 ; 王九思 ; Wolf of Zhongshan ; Biography of Wolf of Zhongshan ; Kang Hai ; Wang Jiusi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5 / 12 / 01)

页次

85 - 1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康海《中山狼》雜劇向來因其劇作思想高度的批判性與諷刺性而廣受注意,本論文著眼於康海在改編與創作方面的藝術成就。文章首先探溯《中山狼》雜劇之改編原型──〈中山狼傳〉,對〈中山狼傳〉不同版本與《中山狼》雜劇的聯繫進行簡明考辨。其次,由文本改編暨戲曲批評的角度,探討康海《中山狼》雜劇由傳體小說敷演為寓言雜劇的創作手法,以此路徑凸顯《中山狼》雜劇苦心經營之成果。最後將之與同時代、同題材之作品──王九思《中山狼》院本──相較,對二者不同的改編呈現作出比較與評議。

英文摘要

Kang Hai's Wolf of Zhongshan drama has long received attention because the drama's high degree of criticism and satir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of Kang Hai's Wolf of Zhongshan drama in adaptations and creative work. The paper first traces the prototype of Wolf of Zhongshan drama-"Biography of Wolf of Zhongshan,"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versions of "Biography of Wolf of Zhongshan" and Wolf of Zhongshan drama. Next,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text adapted to drama and music was used to evaluate Kang Hai'sWolf of Zhongshan drama from its transition from a biographical novel to a metaphorical drama, which is used to accentuate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ard work in managing the Wolf of Zhongshan drama. Finally, it was compared to works in the same era and of the same topics -Wang Jiusi'sWolf of Zhongshan drama, to make comparis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different adaptations of the two.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 (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 明.宋直方,《瑣聞別錄》,收入《明季史料叢書》,北京:聖澤園影印本,1934。
  8. 明陸楫輯(1968)。古今說海。臺北:廣文書局。
  9. 清永瑢、清紀昀(1983)。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清張廷玉(1975)。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11. 清錢謙益(1961)。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
  12. 清顧炎武(1956)。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E.M.福斯特(2009)。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公司。
  14. 王公望(2004)。論〈中山狼傳〉和《中山狼》雜劇並非諷刺李夢陽—兼論〈中山狼傳〉之作者及李夢陽同康海、王九思之關係。甘肅社會科學,2004(1),33-36。
  15. 王國維(1993)。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
  16. 田守真(1985)。雜劇《中山狼》本事與李夢陽、康海關係考。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5(1),42-46。
  17. 李修生編、趙義山編(2001)。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林繼富(1997)。文化流程中的「中山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3),115-120。
  19. 金寧芬(2004)。康海研究。武漢:崇文書局。
  20. 胡倫清(1972)。傳奇小說選。臺北:正中書局。
  21. 徐扶明(1997)。元代雜劇藝術。臺北:學海出版社。
  22. 馬克思.韋伯、劉援譯、王予文譯(1993)。宗教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3. 張正學(2009)。也說〈中山狼傳〉與《中山狼》雜劇的作者與寓意。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9(3),77-81。
  24. 張庚(1987)。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25. 張錦繡(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蘇州,蘇州大學。
  26. 陳又鈞(1983)。關於〈中山狼傳〉的作者、主題和文風。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83(02),15-24。
  27. 陳萬鼐編(1979)。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
  28. 陳蒲清(1996)。中國古代寓言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9. 喬治.貝克(2004)。戲劇技巧。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0. 景宏業(1989)。〈中山狼傳〉作者考辨。山西大學學報,1989(4),59-63。
  31. 楊振良、蔡孟珍(1998)。曲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2. 趙義山(2004)。元散曲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齊裕焜(1997)。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4. 蔣星煜(1982)。中國戲曲史鉤沉。鄭州:中州書畫社。
  35. 穆甲地(1998)。雜劇《中山狼》思想實質剖析。唐都學刊,14(2),66-70。
  36. 顏瑞芳(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