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晴雯新論:《紅樓夢》人物形象與意涵的重省

并列篇名

A New Essay on QingWe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OI

10.6187/tkujcl.201612.35-5

作者

歐麗娟(Ou, Li-Chuan)

关键词

紅樓夢 ; 晴雯 ; 寵姬 ; 褒姒 ; 水蛇腰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Qing Wen ; Bao Si ; Shueishe iao (a slender figure with slightly-bent waist)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6 / 12 / 01)

页次

133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基於現代思潮對晴雯的偏愛,往往以素樸的個人主義賦予追求平等、自由、富於抗爭精神的意義。本文採取「詮釋文本」(interpreting a text)而非「使用文本」(using a text)的研究角度,回置傳統文化脈絡與知識資料庫(repertories)聚焦於影響性格的後天條件,對此一人物的形象與意涵進行重省,更深地理解構成晴雯之主要性格的環境因素,以及其性格中所隱含的不安定因子。可以說,晴雯明確被定位於傳統倫理體系中非正統的寵姬身分,尤其透過「撕扇」的形象塑造,讓晴雯清楚帶有褒姒的疊影,可謂小說家勾畫人物典型時的畫龍點睛,也是界定晴雯性格時至關緊要的文化參照系,正因種種帶有過度性、逾越性的言行舉止觸犯了王夫人的底線,而終遭攆逐之下場。也因為如此之特殊性格,由其擔綱鋪陳的情節多為溢出正統規範的非常狀態,與「自由」的真諦無關,若是頻繁出現便意味著更多出格的紛擾與衝突,以致《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晴雯的出場次數不及襲人的三分之二,這可以說是敘事邏輯上必然的結果。

英文摘要

Qing Wen used to be interpreted with favoring eyes. Her naïve individualism is welcomed and praised as fighting spirit in pursuit of personal freedom and equality. However, this line of interpretation might be motivated by an intention of the modern thought trend; the text might be used rather than be textually interpreted.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xt and repertories of the novel, focusing upon the uncertain factors inherent in her character and the a posteriori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ing her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lusion is: Qing Wen is set in the status of a favorite concubine in the traditional ethic system. The excesses and transgression accompanied with the favorite concubine status lay a background and basis for Qing Wen's tragic expulsion by Lady Wang. Among others, this paper also notices and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Qing Wen's tearing fan and Bao Si's. This connection and double ghosting is a key cultural reference in defining Qing Wen's fig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明)馮夢龍:《新列國志》,明葉敬池梓本
  2. (1982)。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
  3. (明)無名氏:《拔宅飛昇》,民國孤本元明雜劇本
  4. 宋著者不詳(1997)。校正麻衣相法。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5. 明毛晉編(1958)。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
  6. 南唐李煜、詹安泰校注(2011)。李璟李煜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南朝梁蕭統、唐李善註(1980)。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8. 清文康(1984)。兒女英雄傳。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9. 清脂硯齋評、陳慶浩編(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 清康熙編(199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張潮、王名稱校(1980)。幽夢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2.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13. 清戴震(1990)。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4. Adler, Mortimer L.、蔡坤鴻譯(1999)。六大觀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5. Austin, John Langshaw(1961).Philosophical Papers.Oxford:Clarendon Press.
  16. E. 佛洛姆、孟祥森譯(1990)。人類破壞性的剖析。臺北:水牛出版社。
  17. Freud, Sigmun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18. Greenwood, E. B.(1967)。Poetry and Paradise: A Study in Thematics。Essays in Criticism,17(1),6-25。
  19. Manuel(ed.)(1966).Utopias and Utopian Thought.Boston:Houghton Mifflin.
  20. 一粟編(2008)。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1. 朱一玄編(2001)。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2. 艾柯、柯里尼編、王宇根譯(1997)。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
  23. 何其芳(2004)。何其芳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周五純(1996)。晴雯形象探微。紅樓夢學刊,4,82-99。
  25. 金寄水、周沙塵(1988)。王府生活實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6. 金啟孮(2009)。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北京:中華書局。
  27. 韋勒克、沃倫、王夢鷗譯、許國衡譯(1976)。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28. 夏志清、胡益民譯(2001)。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9. 恩斯特.卡西爾、甘陽譯(2004)。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30. 郝大維、安樂哲、蔣弋為譯、李志林譯(1996)。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1. 崔瑩(2004)。20 世紀晴雯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11-16。
  32. 張國軍(1995)。我觀晴雯。江淮論壇,1995(1),97-98。
  33. 莫珊珊(2005)。從《紅樓夢學刊》看二十年來晴雯形象研究。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5(1),25-28。
  34. 陳永宏、陳默(1994)。晴雯悲劇作為社會悲劇思考時的多層次文化意蘊—晴雯悲劇成因組論之一。紅樓夢學刊,1994(3),117-126。
  35. 傅修延(2015)。外貌描寫的敘事語義。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6),100-113。
  36. 彭蘊輝(1985)。鴛鴦、晴雯性格之我見。紅樓夢學刊,1985(4),287-296。
  37. 馮其庸纂校訂定、陳其欣纂(1991)。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8. 黃克武(2003)。暗通款曲: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欲與空間。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
  39. 黃金明(2005)。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0. 黃霖編(2004)。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41. 黑格爾、賀麟譯、王太慶譯(1995)。哲學史演講錄(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42.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43. 潘乃德、黃道琳譯(1993)。文化模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44. 霍爾、劉建榮譯(1991)。無聲的語言。上海:人民出版社。
  45. 羅漪文(2015)。漢魏晉誄體文的功能與篇章結構—以抒哀脈絡為主的討論。東華漢學,16,11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