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白居易詩歌的「自我批評」

并列篇名

Bai Ju-yi How to Read His Poetry? -A Case Study of 「Self-Criticism」

DOI

10.6187/tkujcl.201612.35-7

作者

陳英傑(Chen, Ying-Chieh)

关键词

白居易 ; 自我批評 ; 知音 ; 以詩立名 ; 窮而後工 ; 羅根澤 ; Bai Ju-yi ; self-criticism ; zhi-yin ; poet's reputation ; "Poverty-stricken life" can cause "great literature" ; Luo Gen-ze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6 / 12 / 01)

页次

205 - 2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讀白居易詩文集,可發現他經常檢閱自己的創作並提出評論。這類記錄,可總括稱之為「自我批評」。本文即是特就白居易對自己詩歌創作的「自我批評」,提出討論。討論的程序分成兩部分:一是梳理其「自我批評」的表述形式,旨在呈現相關資料的豐富性,並作為後續論述的基礎。二是探究其「自我批評」所涉及的重要觀念內涵和意義。就表述形式而言,本文發現白居易的「自我批評」記述甚為多元,遍及以詩論詩、詩題、詩序、詩中之自注、自撰墓誌銘、與友人之通信、自編文集之序。至於白居易「自我批評」所涉及的重要觀念,如其關注讀者之反應所流露的「知音」觀,其以「階段性劃分」、「編年」方式編排文集所流露的自傳意味,乃至「以詩立名」、「窮工辯證」等觀念,都有重要之意義。本文最後除了總結全篇成果,尚進一步思考「自我批評」後續研究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nts to probe the being, forms, intens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behavior about Bai Ju-yi's "self- criticism". In Bai's statements, we find that he paid many attentions to the comments from other readers, and his works look like "autobiography" after compile his own collected works in person several times.Moreover, we find Bai Juyi considered himself to be a "poet" which is defined by not only the opinion of "kongyin" but also "poverty-stricken life" along with "great literature". The above opinion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y are worth academia's special concern. In the last section, we also review the writing methods from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bring some examinatio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鍾曉峰(2009)。論孟郊的詩人意識和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20,189-215。
    連結:
  2. 鍾曉峰(2012)。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4,49-83。
    連結:
  3.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元辛文房、傅璇琮編(2002)。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5. 元鍾嗣成(1978)。錄鬼簿(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宋方回編、李慶甲集評校點(2005)。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宋歐陽脩、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8. 宋嚴羽、張健校箋(2012)。滄浪詩話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宋蘇軾、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點校、朱懷春點校(2001)。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97)。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周呂不韋、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2. 周班固(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白居易、謝思煒校注(2006)。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白居易、顧學頡點校(199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5.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2004)。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
  16. 唐賈島、李嘉言校(1983)。長江集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1998)。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唐韓愈、錢仲聯繫年集釋(1994)。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梁蕭統編(1987)。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
  20. 清永瑢(2003)。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何文煥輯(2001)。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22. 漢司馬遷(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23.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3)。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4. 丁福保(2001)。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25. 丸山茂(2008)。作為回憶錄的《白氏文集》。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
  26. 小川環樹、周先民譯(2005)。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27. 川合康三、蔡毅譯(1999)。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8. 王運熙、楊明(1996)。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王夢鷗(1987)。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30. 宇文所安、田欣欣譯(2004)。韓愈和孟郊的詩歌。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1. 宇文所安、田曉菲譯(2003)。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2. 朱金城(1991)。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3. 余英時(2001)。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4. 吳承學(2000)。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5. 呂正惠編、蔡英俊編(1992)。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岑仲勉(2004)。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
  37. 李有成(1990)。論自傳(上)。當代,55,20-29。
  38. 孟二冬(1998)。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林文月(2006)。最初的讀者。明報月刊,41(4),45。
  40. 約翰.達頓編、戴琬真譯(2004)。作家談寫作。臺北:麥田出版。
  41. 祝尚書(1999)。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42. 張健(2013)。從分化的發展到綜合的體例—重讀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文學遺產,2013(1),127-146。
  43. 張舜徽(2005)。四庫提要敘講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44. 張雙英(2002)。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5. 淺見洋二、金程宇譯、岡田千穗譯(2005)。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陳平原編(2002)。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陳來(2016)。論學術創新與「接著講」。探索與爭鳴,2016(3),18-19。
  48. 陳尚君(2013)。唐詩的原題、改題和擬題。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北京:
  49. 陳家煌(2009)。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
  50. 陳家煌(2010)。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份」。文與哲,17,137-168。
  51. 陳寅恪(2001)。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
  52. 蔣寅(2003)。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
  53. 蔣寅(2013)。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4. 韓經太(2006)。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55.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
  56. 龔鵬程(2006)。。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鍾曉峰(2023)。為詩人辯護:再論「窮而後工」說在宋代的理論反響。中國學術年刊,45(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