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俗化的美學-六朝人士的俚俗傾向及其文學表現

并列篇名

The Aesthetics of Vulgarization -Study on Vulgar Tendency and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Six Dynasties Writers

DOI

10.6187/tkujcl.201706.36-1

作者

祁立峰(Chi, Li-Feng)

关键词

六朝 ; 俚俗 ; 宮體 ; 樂府 ; 文化劇場 ; 特權建構 ; Six Dynasties ; Vulgar ; Palace ; Yuefu Poems ; Construction of Privilege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7 / 06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六朝文學集團主要由門閥士族組成,而這些出身於世家貴族的文人,既處於經濟社會階級的頂端,其日常與文藝愛好也理當以雅正為依歸。然而本文注意到六朝作家在日常身體的行為表現、語言使用,以至於在文學創作等面向,都有趨於「俚俗」化的傾向。因此,本文分為三個主要部份,首先梳理過去學者如鄭毓瑜、宇文所安對於這樣「俗化」、「市井化」傾向的論述;其次從身體行為與語言使用的面向,觀察南北朝士人的「俗化」傾向;其三則聚焦文學作品,舉摘出俚俗題材的辭賦、擬代的樂府民歌和宮體詩等不同文類所呈現的俗化美學,試圖從六朝士族這般趨近於庶民的特徵,發掘他們的俚俗習態背後的文化意涵及其深層心態。

英文摘要

Literary Organization of Six Dynasties was mainly composed of aristocrats. These scholars were born with noble background and were on the top of social-economical stratification at the moment. Their daily routines and art enthusiasms were naturally based on elegance and appropriateness. However, this study pays attention to the tendency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from the writers of Six Dynasties being secularized due to their daily behaviors, physical expressions and the usages of language. Therefore, this study has three main parts. Above all, it sorts out the discourses of the past scholars like Yu-Yu Cheng and Stephen Owen toward the tendency of secularization. Furthermore, observing the tendency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writers toward secularization by the aspect of their physical expressions and the usages of language. Finally, focus on literary works and its secularized aesthetics from different genres such as Ci Fu of vulgar theme, Yuefu folk song and palace poetry. Attempting to discover and clarify cultural meanings behind the secularization and the attitudes, imagin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s of Six Dynasty scholars by their uniqu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urning elegance to vulgar and being vulgar as eleg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北齊顏之推(1980)。顏氏家訓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西漢劉向(1988)。說苑。臺北:商務印書館。
  3. 宋李昉(198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4. 唐令狐德棻(1980)。周書。臺北:鼎文書局。
  5. 唐李百藥(1980)。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6. 唐李延壽(1980)。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7. 唐李延壽(1980)。北史。臺北:鼎文書局。
  8. 唐姚思廉(1980)。陳書。臺北:鼎文書局。
  9. 唐姚思廉(1980)。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10. 唐魏徵(198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梁沈約(1973)。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梁劉勰、黃叔琳注(1984)。文心雕龍注。臺北:世界書局。
  13. 梁蕭子顯(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梁蕭統、唐李善注(2003)。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梁鍾嶸、王叔岷箋注(1999)。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6. 清丁福保輯(1963)。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丁福保輯(2006)。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阮元(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清陳祚明(2008)。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清嚴可均輯(198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21. 劉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22. Tian, XiaoFei(2007).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3. 王文進(2000)。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
  24. 王堯編、季進編(2011)。下江南—蘇州大學海外漢學演講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5. 王運熙、王國安(1990)。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萬卷樓。
  26. 王瑤(1982)。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27. 田曉菲(2009)。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化與文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8. 宇文所安、鄭學勤譯(2006)。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
  29. 朱曉海(1999)。習賦椎輪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周玟慧(2014)。由身體詞更替現象看南北朝南北兩大通語的通俗與雅正─以「面」、「顏」、「臉」為例。第十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研討會
  31. 邱燮友(1973)。吳歌西曲產生原因及時代背景。書和人,209,1-8。
  32. 洪順隆(1985)。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33. 紀傑克、朱立群譯(2004)。幻見的瘟疫。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34. 胡大雷(2013)。《詩品》編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胡伊青加、成窮譯(1988)。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36. 胡德懷(1997)。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7. 曹道衡(2002)。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
  38. 斯波義信(2013)。中國都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逯欽立輯(1983)。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40. 楊儒賓(2009)。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30,209-254。
  41. 廖蔚卿(1987)。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2. 榮格、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
  43. 劉苑如(2002)。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44. 鄭毓瑜(2006)。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三聯書局。
  45.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
  46. 錢鍾書(1997)。錢鍾書散文。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
  47. 戴維.斯沃茨、陶東風譯(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8. 薩孟武(1969)。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雅琳(2018)。洞見與想像:宇文所安研究的臺灣影響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