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本文人小野西洲的儒學修養與經世思想:在殖民地臺灣的開展

并列篇名

Japan scholar Ono Shinze’s training-cultivation and Statecraft Deal: The development in colonial Taiwan

DOI

10.6187/tkujcl.201706.36-5

作者

林以衡(Lin, Yi-Heng)

关键词

東亞 ; 儒學 ; 小野西洲 ; 經世 ; 殖民 ; Eastern Asia ; Confucius ; Ono Shinzei ; Statecraft. colonial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7 / 06 / 01)

页次

133 - 1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東亞研究蔚為浪潮的今日,位於中國與日本兩大國家間的臺灣,其文學、歷史、政治與經濟值得研究者重視外,寓於其中的思想脈絡,更值得深入探究。因為日治時期的臺灣,正面臨政權交替、新舊觀念替換的關鍵時期,大量日本官員來到臺灣的同時,除了將日本殖民統治的理想帶來外,文學觀和思想觀也大量地被引介進入臺灣社會,構成日治臺灣中、日文化混雜而生的特殊性。有鑑於此,本文以日治時期來臺文人小野西洲的個案研究為例,藉由史料的耙梳探究其儒學修養與經世思想外,亦論述小野西洲如何以上述兩者建構自身對殖民地臺灣的想像與期待。

英文摘要

In the context of Eastern Asia studies, the academic studies on Taiwan, whatever in history,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economy,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ne of the themes worthy of attention is the context of thoughts. The reason is that Taiwan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challenges from political transition as well as philosophically change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any officials from Japan brought forth colonization by literature and thoughts mixed with Chinese philosophy and Japanese spirit. In this circumstance, confu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ccurred and beca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culture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his study, I research on one Japanese official Ono Shinzei. His thoughts oriented from Confucius, but expanded the part of utilitarian in order to reinforce colonization in Taiwan. Through this method, he tried to persuade Taiwanese people of the new citizenship to reach Japanese political purpos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爾敏(1984)。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央研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3,27-38。
    連結:
  2. 林以衡(2016)。尊孔與譏孔—日治台灣孔子形象的神聖性與世俗化。政大台灣文學學報,29,147-174。
    連結:
  3. 黃美娥(2006)。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5-20。
    連結:
  4. 楊承淑(2014)。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翻譯論叢,7(1),37-80。
    連結:
  5. 大國錦成作、小野西洲轉引:〈梧漫筆〉,《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6 年2 月23 日-1927 年3 月27 日)。
  6. 小野西洲:〈臺灣治績頌〉,《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7 年4 月5 日-7日)。
  7. 小野西洲:〈論成敗〉,《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8 年8 月22 日)。
  8. 《語苑》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9. 小野西洲:〈論日本國體與國民性〉,《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1924 年3 月17 日)。
  10. 小野西洲:〈論權利與道德〉,《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8 年4 月10 日)。
  11.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12. 小野西洲:〈病中漫言〉,《臺灣日日新報》,第2 版(1915 年10 月31 日-11 月20 日)。
  13. 小野西洲:〈支那文學論〉,《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2 年11 月9 日)。
  14. 小野西洲:〈世界大戰如何結局〉,《臺灣日日新報》,第4 版(1917 年11 月23 日-12 月3 日)。
  15. 小野西洲:〈論善惡〉、〈論善惡續〉,《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3 年5月28 日-29 日)。
  16. 草庵(小野西洲筆名):〈金手環〉,《語苑》第9 卷第11 期,頁51-62。
  17. 小野西洲:〈日支士紳互相往來〉,《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1917 年12 月7日)。
  18. 小野西洲:〈勤勉論〉,《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1918 年11 月12 日)。
  19. 小野西洲:〈論文〉(一、二),《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9 年4 月6日)。
  20. 小野西洲:〈論文章功用〉,《臺灣日日新報》,第4 版(1912 年2 月4 日)。
  21. 小野西洲:〈勸告為父兄者〉,《臺灣日日新報》,第6版(1918 年4 月27 日)。
  22. 小野西洲:〈論墨子〉,《臺灣日日新報》,第4 版(1930 年8 月27 日-9 月2日)。
  23. 小野西洲:〈別府溫泉〉,《臺灣日日新報》,第3 版(1927 年8 月25 日-27日)。
  24. 小野西洲:〈島民幸福〉,《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8 年4 月16 日)。
  25. 小野西洲:〈詩想〉(一、二),《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6 年2 月17日)。
  26. 小野西洲:〈文弱流弊論〉,《臺灣日日新報》,第4 版(1912 年2 月27 日)。
  27. 小野西洲:〈紀元節意義〉,《臺灣日日新報》,第4 版(1918 年2 月11 日)。
  28. 小野西洲:〈時事評論〉,《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1917 年5 月30 日-6 月4日)。
  29. 小野西洲:〈愛國愛民論〉,《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1917 年12 月22 日)。
  30. 小野西洲:〈醉後漫錄〉,《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8 年1 月19 日)。
  31. 小野西洲:〈至誠!醇化力〉,《語苑》第28 卷第7 期,頁62-84。
  32. 小野西洲:〈戰亂大觀〉,《臺灣日日新報》,第5 版(1918 年3 月22 日-4 月3日)。
  33. 蒼海:〈首物語〉,《語苑》第8 卷第12 期,頁38-58。
  34. 小野西洲:〈論國運興隆及民族繁盛〉,《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8 年7月13 日)。
  35. 小野西洲:〈內地遍路記〉,《臺灣日日新報》,第3 版(1932 年10 月2 日-5日)。
  36. 小野西洲:〈孝道〉,《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4 年1 月20 日)。
  37. 草庵:〈土語小說: 恋の羅福星〉,《語苑》第7 卷第3 期,頁36-56。
  38. 小野西洲:〈實心以行實政〉,《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7 年11 月20日)。
  39. 《臺灣日日新報》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
  40. 小野西洲:〈君德如天〉,《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8 年12 月24 日)。
  41. 小野西洲:〈訪小松宜蘭廳長〉,《臺灣日日新報》,第4 版(1917 年11 月19日)。
  42. 小野西洲:〈漢文講義〉《語苑》第7 卷第8 期,頁36-40,頁56-58。
  43. 樗牛君作、小野西洲轉引:〈文學及人生〉,《臺灣日日新報》,第6 版(1914年4 月22 日-23 日)。
  44. 小野西洲:〈世界鼎新〉,《臺灣日日新報》,第3 版(1919 年3 月23 日)。
  45. 宋朱熹(1992)。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46. 清石玉昆(1993)。忠烈俠義傳。臺北:天一出版社。
  47. 漢劉向輯(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48. 臼井勝美編(2007)。日本近現代人名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
  49.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0. 李尚霖(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東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
  51. 李學勤(2002)。孝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52. 林以衡(2010)。日本旅臺文人宮崎來城在臺漢文學創作與評論初探。臺灣學研究,9,97-122。
  53. 徐志平、黃錦珠(2009)。文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4. 翁聖峰(2006)。一九三年台灣儒學、墨學論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1-21。
  55. 張崑將(2004)。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6.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編(2002)。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57. 陳培豐(2013)。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混生。臺北:群學出版社。
  58. 朝日新聞社編(1994)。日本歷史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
  59. 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
  60. 楊永彬(2000)。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
  61. 劉岳兵(2003)。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62. 劉廣京(1990)。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3. 蔡仁厚(1999)。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64. 辻木雅史、田世民譯、張崑將譯(2005)。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