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悲劇英雄?代罪羔羊?難纏對手?-論陳耀昌、平路、林克明形塑之「揆一」形象
|
并列篇名
|
Tragic Hero? A Scapegoat? A Challenging Opponent? -The Frederick Coyett Image in Chen Yaochang’s, Ping Lu’s And Lin KeMing’s Novels.
|
DOI
|
10.6187/tkujcl.201706.36-9
|
作者
|
楊雅儒(Yang, Ya-Ru)
|
关键词
|
新歷史主義 ; 揆一 ; 《婆娑之島》 ; 《福爾摩沙三族記》 ; 《天涯海角熱蘭遮》 ; New Historicism ; Frederick Coyett ; (Formosa Islands) ; (Formosa Three Tribes Note) ; (the Ends of the Earth of Zeelandia)
|
期刊名称
|
淡江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6期(2017 / 06 / 01)
|
页次
|
251
-
28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大航海時期的臺灣乃近年來興盛的書寫素材。作為歷史人物的「揆一」(Frederick Coyett,1615~1687)與其背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史的評價經過由負面形象轉趨多元論述的軌跡。本文援用「新歷史主義」觀點,剖析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2012)、平路《婆娑之島》(2012)、林克明《天涯海角熱蘭遮》(2016),論其如何呈現揆一特質與定位。巧妙的是,三部小說皆設法將揆一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立場分開視之。陳耀昌以惜才態度將揆一英雄化;而平路雖給予揆一自我辯駁機會,然該小說在同情/譴責之間可見徘徊;林克明則以鄭成功身邊的多血統後裔虛構人物為敘事者,對揆一較多論評之說。綜觀三者,足能窺探新世紀以降荷蘭學文獻譯介帶來之影響,並證成多元書寫背後,小說家透過揆一傳遞/連結臺灣史觀,分別表露隱含性別、族群視角的立場與情感,其美學貢獻亦在補足歷史文獻下難以窺見之人物靈魂。
|
英文摘要
|
In the great voyage of period, As for a historical character "Frederick Coyett" and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he negative image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diversified narrations in Taiwan History evaluations. This article is adopted "New Historicism" perceptions to analyze Chen Yaochang "Formosa Three Tribes Note" (2012), Ping Lu "Formosa Islands" Lin KeMing "The Ends of the Earth of Zeelandia" (2016) and discourse Frederick Coyett traits and positions. The three novels regard Frederick Coyett and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s individual part. Chen metaphors Frederick Coyett as a heroize with cherish attitude, however, Ping Lu gives the chance of self-debate that the novel connote related to sympathy and denouncement. Lin KeMing takes Zheng Chenggong as various lineage descendant fictional character for narrator and commends more about Frederick Coyett. To see these three characters, we can know how Holland literature references influenced by New Century and prove translation works that writers transfer and connect Taiwan History with Frederick Coyett to express implied gender, ethnic groups positions and emotions. The aesthetic contribution is to reinforce each character of soul that is not easy to be perceived in history reference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林姵吟(2016)。多元、通俗、查某祖: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中的歷史再現。臺灣文學學報,28,33-63。
連結:
-
陳昀萱(2014)。東亞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設計─認同政治與跨國界渴望。教科書研究,7(3),193-200。
連結:
-
簡瑛瑛、吳桂枝(2015)。華語語系女性歷史書寫與跨文化再現:從施叔青《臺灣三部曲》到平路《婆娑之島》。臺灣學誌,12,1-15。
連結:
-
平路與談:「【哲學星期五】「歷史與虛構─閱讀平路:《婆娑之島》」,「新頭殼」網站:http://newtalk.tw/citizen/view/11966(2012 年10 月12 日),(檢索日期:2015 年1 月15 日)
-
陳德愉:〈《婆娑之島》重現凱德磊案平路尋找台灣新座標〉,《中時電子報》第1809 期(2012 年10 月26 日),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6479,(檢索日期:2014.12.28)
-
Nomsz, Johannes、王文萱譯(2013)。福爾摩沙圍城悲劇。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王育德(1993)。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
-
王琪編輯召集、王健文編輯召集(2009)。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臺南:翰林書局。
-
王德威(2002)。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
司馬嘯青(2009)。臺灣荷蘭總督。臺北:玉山社。
-
平路(2012)。婆娑之島。臺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
-
平路(2011)。東方之東。臺北:聯合文學。
-
江樹生譯註(2011)。熱蘭遮城日誌。臺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米歇.傅柯、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
-
李明珠編(2006)。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李東華(2002)。內陸、海洋和島嶼─大陸中國VS.島嶼臺灣。誠品好讀,22,40。
-
汪民安編(2013)。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
林克明(2016)。天涯海角熱蘭遮。新北市:INK 印刻文學。
-
林能士編(2002)。高級中學歷史(下冊)。臺北:南一書局。
-
邱坤良(2013)。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臺北:臺北藝術大學。
-
海登.懷特、劉世安譯(1999)。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臺北:麥田出版。
-
高建平編、丁國旗編(2014)。西方文論經典.第六卷後現代與文化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
國立編譯館編(2001)。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7 冊。
-
國立編譯館編(1997)。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7 冊。
-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許雪姬編、劉妮玲編(2005)。歷史(下冊)。臺北:三民書局。
-
連橫(2010)。臺灣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
陳耀昌(2012)。福爾摩沙三族記。臺北:遠流出版。
-
揆一、甘為霖譯、林野文譯(2011)。被遺誤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
湯錦台(2011)。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如果出版。
-
馮亞琳、埃爾編、余傳玲譯(2012)。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黃涵榆(2015)。從貽誤到延異─關於平路《婆娑之島》裡的「夾縫」的解構想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二屆全球華文作家論壇特輯,67-68。
-
愛德華.薩伊德、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出版。
-
楊雅儒(2016)。人之初.國之史:21 世紀臺灣小說的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臺北:翰蘆圖書。
-
趙一凡編(2006)。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德阿萊達.阿斯曼、潘璐譯(2016)。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歐陽泰、陳信宏譯(2012)。決戰熱蘭遮。臺北:時報出版。
-
鄭維中(2006)。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出版。
-
鄧孔昭(1991)。臺灣通史辨誤。臺北:自立晚報。
-
鮑曉鷗、那瓜譯(2008)。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
-
戴寶村(2011)。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
-
薛化元編(2007)。歷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