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秦人東來說新探-從清華簡《繫年》的「商奄之民」談起

并列篇名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ory about Qin People’s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of Shangyan" in "Xi-Nian" of Qing-Hua-Jian

DOI

10.6187/tkujcl.201806_(38).0006

作者

古育安(Ku, Yu-An)

关键词

清華簡 ; 繫年 ; 商奄之民 ; 秦人 ; 秦人東來說 ; Qing-Hua-Jian ; Xi-Nian ; People of Shangyan ; Qin People ; Qin People's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8 / 06 / 01)

页次

181 - 2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過去學者對秦人來源的研究有「東來說」與「西來說」兩種觀點,近年因清華簡《繫年》中出現了秦人東來的新材料,使相關問題重新受到重視。本文亦嘗試透過這些新材料對秦人東來的問題提出新的解釋,基本從以下三個問題切入:第一,《繫年》中的秦先人「商奄之民」其性質為何;第二,《繫年》的「東來說」是否能與過去的「東來說」調和;第三,《繫年》的「東來說」的敘述立場為何。本文認為,《繫年》的「商奄之民」可以理解為被「奠」於西方的異族服屬,身分為「僕」,而從周代「封建」的角度來看,這批「商奄之民」可能是周天子挑選賜給非子的同姓族群。最後,《繫年》此種只記族群淵源的敘述立場與《史記.秦本紀》明顯不同,保存了有別於大一統帝王世系的觀點。

英文摘要

Past scholars proposed two perspectives about the origin of Qin people -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and "Origin in the 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 new materials about Qin people’s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have been discovered from "Xi-Nian" of Qing-Hua-Jian, and relevant issue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again. This study also attempted to propose a new explanation about Qin people’s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according to these new materials. Bas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Firstly, what is the nature of ancestors of Qin people, "people of Shangyan," in "Xi-Nian?" Secondly, is the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in "Xi-Nian" consistent with the past "Qin People’s Origin in the East China?" Thirdly, what is the descriptive standpoint of "Origin in the East A China" in "Xi-Nia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eople of Shangyan" in "Xi-Nian" can be interpreted as "Dian" enslaved b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west and their identity was "sla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udalism" in the Zhou Dynasty, these "people of Shangyan" might be the group with the same last name chosen by Emperor of Zhou as a gift to Feizi. The descriptive standpoint of "Xi-Nian" only focuses on the origin of ethnic groups, which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Basic Annals of Q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here the perspective of "all great emperors are from the same lineage" is preserv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朱曉海(2012)。論清華簡所謂《繫年》的書籍性質。中正漢學研究,2012(2),13-44。
    連結:
  2. (1988)。中國古代社會制度。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 清王念孫(2004)。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4. 清段玉裁(1999)。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
  5. 漢司馬遷(201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6. 方詩銘、王修齡(2005)。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王利器(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
  8. 王明珂(2013)。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9. 王國維(2005)。秦都邑考。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
  10. 史黨社(2013)。近20 年秦人來源研究的新進展述評。秦陵秦俑研究動態,2013(2),7-20。
  11. 史黨社(2013)。日出西山:秦人歷史新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2. 史黨社(2015)。新出考古、文字資料與秦人早期歷史。國學學刊,2015(4),18-27+142。
  13. 田天(2014)。清華簡《繫年》的體裁:針對文本與結構的討論(初稿)。出土文獻的語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新竹:
  14. 田旭東(2012)。清華簡《繫年》與秦人西遷新探。秦漢研究,6,36-41。
  15. 白於藍(2012)。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6. 朱鳳瀚(2013)。清華簡《繫年》所記西周史事考。出土材料與新視野,臺北:
  17. 吳銳(2012)。清華簡研究中的虛驕之氣和隱諱作風。中國社會科學報,266
  18. 吳澤順(2006)。漢語音轉研究。長沙:嶽麓書社。
  19. 宋鎮豪編(2013)。嬴秦始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 李守奎(2015)。古文字與古史考—清華簡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21. 李守奎、肖攀(2015)。清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22. 李松儒(2015)。清華簡《繫年》集釋。上海:中西書局。
  23. 李家浩(2012)。甲骨文北方神名「勹」與戰國文字從「勹」之字。文史,2012(3),29-73。
  24. 李學勤(2013)。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
  25. 李學勤(2014)。疑尊、卣考釋。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創刊號,1-6。
  26. 李學勤(2005)。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
  27. 李學勤(2008)。論士山盤—西周王朝干預諸侯政事一例。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
  28. 李學勤編(20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
  29. 周寶宏(2007)。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0. 屈萬里(2003)。尚書集釋。臺北:聯經。
  31. 林劍鳴(2009)。秦史稿。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32. 林劍鳴(2005)。周公東征和嬴姓西遷。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
  33. 侯文學、李明麗(2015)。清華簡《繫年》與《左傳》敘事比較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34. 孫飛燕(2015)。清華簡《繫年》初探。上海:中西書局。
  35. 宮長為、徐義華(2011)。殷遺與殷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徐中舒(2008)。徐中舒論先秦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37. 徐日輝(2005)。秦建國前活動考察。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
  38. 徐鴻修(2004)。先秦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39. 祝中熹(2012)。秦史求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高亨(1997)。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41. 康世容編(2005)。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42. 張天恩(2014)。清華簡《繫年(三)》與秦初史事略析。考古與文物,2014(2),107-109。
  43. 許兆昌(2015)。《繫年》、《春秋》、《竹書紀年》的歷史敘事。上海:中西書局。
  44. 許兆昌、齊丹丹(2012)。試論清華簡《繫年》的編纂特點。古代文明,6(2),60-66。
  45. 許倬雲(2012)。西周史。北京: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6. 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47. 陳平(2005)。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48. 陳秀雲(2005)。秦族考。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
  49. 陳昭容(2013)。從文獻與出土文物看早期秦國融入華夏的歷程。出土材料與新視野,臺北:
  50. 陳偉(2011)。燕說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5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清華(貳)》討論記錄〉,引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746),2011 年12 月23 日發表。(上網檢索日期:2017 年2 月27 日。)
  52. 黃文弼(2005)。嬴秦為東方民族考。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
  53. 黃甜甜(2012)。《繫年》第三章「成王屎伐商邑」之「屎」字補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2),53-56。
  54. 黃儒宣(2016)。清華簡《繫年》成書背景及相關問題考察。史學月刊,2016(8),21-29。
  55. 黃懷信(2008)。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楊伯峻(2006)。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57. 楊希枚(1995)。《左傳》「因生以賜姓」解與「無駭卒」故事的分析。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
  58. 楊希枚(1995)。姓字古義析證。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
  59. 楊希枚(1995)。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
  60. 楊希枚(1995)。論先秦所謂姓及其相關問題。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
  61. 董珊(2014)。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董珊(2012)。疑尊、卣考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9),71-80。
  63. 裘錫圭(2012)。說殷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
  64. 裘錫圭(2012)。說「僕庸」。裘錫圭學術文集.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
  65. 路國權(2009)。西周時期涇河流域的腰坑墓葬與秦族起源。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4(5),1-8。
  66. 蒙文通(2005)。周秦少數民族研究(摘)。秦西陲文化論集,北京:
  67. 劉光勝(2015)。清華簡《繫年》與《竹書紀年》比較研究。上海:中西書局。
  68. 劉全志(2013)。論清華簡《繫年》的性質。中原文物,2013(6),43-50。
  69. 蔡哲茂(1999)。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
  70. 蕭毅(2010)。古璽文字「厃」的地域特徵。長江學術,2010(3),143-147。
  71. 謝維揚(2016)。由清華簡《繫年》簡論周初諸侯國地位的特點。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5),60-63。
  72. 韓巍(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
  73. 藤田勝久、曹峰譯、廣瀨薰雄譯(2008)。《史記》戰國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2012)。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5. 顧頡剛(2010)。尚書大誥釋證.本篇下.周公東征史事考證。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2023)。由“子”入經:從清華簡《繫年》重探《左傳》的源流與定位。嶺南學報,17,7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