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940年代京滬的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以吳濁流《南京雜感》、《亞細亞的孤兒》為討論中心

并列篇名

The Everyday Lif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Nanjing and Shanghai during the 1940s -The Discussion centering at WU Zhuoliu's "Nanjing Za Gan" and "Orphan of Asia"

DOI

10.6187/tkujcl.201812_(39).0005

作者

郭侑欣(Kuo, Yu-Hsin)

关键词

日常生活 ; 消費文化 ; 摩登女性 ; 吳濁流 ; 南京雜感 ; 亞細亞的孤兒 ; Everyday Life ; Consumer Culture ; Modern Girl ; WU Zhuoliu ; "Nanjing Za Gan" ; "Orphan of Asia"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8 / 12 / 01)

页次

135 - 1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目的是透過吳濁流的《南京雜感》與《亞細亞的孤兒》來探討1940年代上海與南京的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特點。首先,我們可以看到1940年代上海及南京的庶民生活,在這兩個大都會裡,女學生、摩登女性的生活樣貌。其中女學生在近代中國代表了多重的意義,是近代中國女性涉入公共領域時,一個很重要的形象,而摩登女性的形象不僅是當時現代性的表徵,亦是消費文化的特徵之一。其次,二十世紀初的上海享樂主義與消費文化,可以從吳濁流對上海公共場域的描述中得到印證,如百貨公司、娛樂場、租界等,展示了中國現代性的一面。再者,是南京市民社會深奧的消費文化,如澡堂文化及看戲成癮,以及戰時南京的娛樂事業,觀眾中西合璧的口味,戲院與電影院林立的現象,從中可窺見近代中國的社會面貌。在結論中,筆者歸納了京滬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的特點為時髦與封建的剩餘共處,在庶民社會的風貌與大眾娛樂流行文化的描述中,我們窺見了處於傳統與現代磨合期的近代中國。

英文摘要

Main purpose of the essay i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eryday lif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Nanjing and Shanghai during the 1950s by WU Zhuoliu's novels, "Nanjing Za Gan" (Random Thoughts on Nanjing) and "Orphan of Asia". Firstly, in his novels we can see the common people's everyday life in these two big cities and the life forms of female students, and modern gril. Among all the characters, female students had multiple implications in near term Chinese culture and can be said was a very important image, representing modern Chinese woman had begun to get involved in the public fields. And the image of modern woman not only was a symbal of moernity at the time but also was on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Then, we can also prove the hedonism in Shanghai and the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WU Zhuoliu's descriptions on Shanghai's public arenas like department stores, entertaining places, and the concessions. This also reflected a facet of Chinese modernity. Next, we were able to glance at modern China's social outlook from the common Nanjing people's complicated consumer culture, such as bathroom culture, citizen's gambling habit, and movie addition, entertaining business in Nanjing during the wartime, audients' Eastern-Western blended tast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bristly theatres and cinemas. The writer concluded lastly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eryday lif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Nanjing and Shanghai areas was the co-existence of modern thinking and leftovers from the old feudal system.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mmon people's social appearances and general pop cultures, we peeped into modern China that was confronting the run-in period i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河原功(2007)。吳濁流《胡志明》研究。台灣文學學報,10,77-110。
    連結:
  2. 張惠珍(2007)。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29-65。
    連結:
  3. 許慧琦(2005)。過新生活、做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62,277-320。
    連結:
  4. 連玲玲(2007)。日常生活的權力場域:以民國上海百貨公司店職員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5,141-142。
    連結:
  5. 游鑑明(1999)。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1927-1937):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57-122。
    連結:
  6. 廖炳惠(1999)。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現代中文文學學報,31,59-77。
    連結:
  7. 張少樓京劇選段集錦,喜馬拉雅FM(https://www.ximalaya.com/xiqu/6918793)2018 年8 月17 日更新,檢索日期:2018 年8 月26 日。
  8. Cohen, Paul A.(1990).Merle Goldman, Ideas Across Cultures: Essays on Chinese Thought in Honor of Benjamin I. Schwartz,Massachusetts:
  9. Gregory, Brad S.(1999).Is Small Beatiful? Micro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History and theory,38(1)
  10. Iggers, George G.(1977).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r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rdern Challenge.Hanover:Weleyan University Press.
  11. Lee, Leo Ou-fan(1999).Shangghai Morde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Ralph A. Ward “Symbol of the New life of China Nanjing: The Capital” The Peiping, China Chronicle, A, 12. (April, 1935.)
  13. 吳濁流(1977)。南京雜感。臺北:遠行出版社。
  14. 吳濁流(1996)。亞細亞的孤兒。臺北:草根出版社。
  15. 吳濁流(1996)。無花果。臺北:草根出版社。
  16. 吳濁流(1991)。吳濁流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17. 吳濁流、傅恩榮翻譯(1962)。亞細亞的孤兒。臺北:南華出版社。
  18. 吳濁流、楊召憩翻譯(1959)。孤帆。高雄:黃河出版社。
  19. 吳濁流、鍾肇政譯(1996)。臺灣連翹。臺北:草根出版社。
  20. 呂芳上(1992)。娜拉出走—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近代中國,29,103-128。
  21. 妙然:〈新婦女與舊家庭〉,《新婦女》1 卷2 號(1920 年1 月15 日)。
  22. 巫仁恕(2006)。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新問題。新史學,17(4)
  23. 李金鳳(2017)。日偽時期南京的社會面貌—以吳濁流的《南京雜感》為考察中心。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1
  24. 李歐梵、王德威編(1996)。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
  25. 李鷗梵、毛尖譯(2001)。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杜雲之(1998)。中華民國電影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7. 見衡:〈「新女性的生活由消費到生產!」〉,北平《世界日報》,1935 年11 月13 日。
  28. 周慧玲(2004)。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出版社。
  29. 林柏燕(1994)。吳濁流的大陸經驗。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
  30. 林淑慧(2014)。歷史創傷與行旅記憶:吳濁流的戰亂敘事。台灣文獻,65(2)
  31. 邱孟婷(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2. 姚冷君:〈敬告知識階級的女子〉,《婦女旬刊》第184 號(1925 年10 月10),頁3-4
  33. 姚蘇鳳:〈1933 年上半年度在滬開映的英美片概觀〉,《明星月報》,第2 卷第2 期(1933 年12 月),頁1-19。
  34. 秋楓:〈新女性的生計,「婦女與家庭」〉,天津《大公報》,1933 年10 月22日
  35. 郎:〈南京雜話〉,《中央日報》,第1 張3 版,1933 年8 月24。
  36. 孫陵(1980)。我熟識的三十年代作家。臺北:成文出版社。
  37. 徐千惠(2003)。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7,425-634。
  38. 徐千惠(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9. 徐舒:〈關於學生們的性生活〉,上海《申報》,1934 年7 月21 日。
  40. 素:〈女子讀書等於是辦嫁妝?〉,上海《民國日報》,1928 年11 月11 日。
  41. 張英進、秦立彥譯(2007)。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2. 紹光:〈我所知道的一位摩登女子〉,上海《申報》,1932 年8 月2 日。
  43. 許秦蓁(2008)。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臺北:秀威出版社。
  44. 許慧琦(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45. 連玲玲(2006)。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
  46. 郭侑欣(2004)。現代性與殖民化的衝突:以《亞細亞的孤兒》為例。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苗栗:
  47.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48. 陳室如(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49. 陳室如(2007)。日治時期臺人中國遊記之認同困境:以連橫《中國遊記》與吳濁流《南京雜感》為例。人文研究學報,41(1)
  50. 陳翠蓮(2008)。想像與真實:臺灣人的祖國印象。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 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51. 楊義(1993)。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
  52. 瑞:〈墮落的社會〉,上海《申報》,1932 年5 月6 日。
  53. 經盛鴻(2008)。武士刀下的南京:日偽統治下的南京殖民社會研究(1937 年12 月13日至1945 年9 月9 日)。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54. 劉小楓選編、顧仁明譯(2001)。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5. 劉秉彝:〈摩登論〉,上海《大公報》,1933 年12 月24 日。
  56. 蔡源煌(1987)。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典雅出版社。
  57. 曉鶯女士:〈女學生是紅蘿蔔〉,上海《民國日報》,1928 年10 月23 日。
  58. 錢東奕:〈念一年周浦輔善醫院霍亂報告〉,《東南醫刊》第3 卷第3 期(1932年),頁87-101
  59. 簡義明(1997)。吳濁流研究現況評介與反思:以台灣的研究成果為分析場域。台灣文藝,159,8-29。
  60. 羅鋼編、王中忱編(2003)。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1. 羅蘇文(1996)。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