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時文如何取法古文-以《蛟峰批點止齋論祖》為例

并列篇名

How a Writer Archaized the Examination Essays-a Study on "Jiao Feng Pi Dian Zhizhai Lun Zu"

DOI

10.6187/tkujcl.201812_(39).0003

作者

鄭芳祥(Cheng, Fang-Hsiang)

关键词

陳傅良 ; 方逢辰 ; 《蛟峰批點止齋論祖》 ; 時文 ; 古文 ; Chen Fu Liang ; Fang Feng Chen ; "Jiao Feng Pi Dian Zhizhai Lun Zu" ; Examination Essays ; Classical Proses

期刊名称

淡江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8 / 12 / 01)

页次

69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討論方逢辰《蛟峰批點止齋論祖》如何藉由評點陳傅良論體時文,指出時文取法古文的對象與方法,以及其文學史意義為何。論及對象,此書認為陳氏論體時文所取法集中在先秦與唐宋名家,特別是韓、柳、三蘇。論及方法,此書則認為陳氏論體時文從字句到篇章、論證到敘事等各方面學習古文。其批語亦體現時文和古文,可以在創作與批評有著共同美學追求。而大談時文以古文為法的同時,也不廢古今辨體。此書的文學史意義,在於保存文學史、文章學史史料,以及呈現宋元之際「時文取法古文」的內涵。

英文摘要

I purpose to study a book of Chen Fu Liang's(陳傅良) examination essays and Fang Feng Chen's (方逢辰) commentary , "Jiao Feng Pi Dian Zhizhai Lun Zu"(《蛟峰批點止齋論祖》) , to find out how a writer archaized the examination essays, and the mining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Fang Feng Chen thought that Chen Fu Liang learned writers in pre - Qin and Tang,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Han Yu(韓愈)、Liu Zong Yuan(柳宗元) and San Su(三蘇). Fang Feng Chen thought that Chen Fu Liang archaized the examination essays in many ways, such as: the way of words choosing, the way of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the way of narrative and demonstration. Fang Feng Chen's (方逢辰) commentar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same criterion between examination essays and classical proses. Fang Feng Chen also can distinguish examination essays and classical proses. "Jiao Feng Pi Dian Zhizhai Lun Zu" helped to preserve the sourc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wen zhang xue"(文章學), let us know how a writer archaized the examination essay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順夫(2009)。論南宋末期文及翁其人、其事及其西湖詞。清華學報,39(1),63-124。
    連結:
  2. 鄭芳祥(2013)。宋代文話學古論研究─以論說體為例。輔大國文學報,37,107-133。
    連結:
  3.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宋朱熹集注(1956)。四書集注(甲種本)。臺北:世界書局。
  8. 宋陳傅良、周夢江點校(1999)。陳傅良先生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9. 宋陳傅良、郁震宏校注(2010)。陳傅良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0. 明李東陽、申時行重修(1976)。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南朝宋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南朝梁劉勰、周振甫注(1998)。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13. 唐柳宗元、尹占校注、韓文奇校注(2013)。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韓愈、劉真倫校注、岳珍校注(2013)。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8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16.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2002)。文史通義校注。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 清黃宗羲、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2009)。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8. 仇小屏(2010)。呂祖謙〈古文關鍵〉文章論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 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0. 方孝岳(2007)。中國文學批評。北京:三聯書店。
  21. 王宇(2012)。道行天地:南宋浙東學派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2. 朱瑞熙(2001)。疁城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何忠禮(2009)。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4. 吳小林(1995)。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25. 吳建輝(2009)。宋代試論與文學。長沙:嶽麓書社。
  26. 吳建輝(2007)。從《論學繩尺》看南宋文論範疇─「老」。湖南科技大學學報,10(3),106-111。
  27. 呂湘瑜(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8. 李建軍(2013)。宋代浙東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9. 沈松勤(2010)。宋代政治與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0. 周夢江(1992)。葉適與永嘉學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1. 易鑫鼎(2006)。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2. 侯美珍(2009)。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3. 姚彥淇(2013)。莊子的「至論」思想探析。嘉大中文學報,9,27-47。
  34. 柯慶明(2016)。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5. 孫琴安(1999)。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6. 祝尚書(2013)。宋元文章學。北京:中華書局。
  37. 祝尚書(2006)。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38. 祝尚書(1999)。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39. 馬茂軍(2008)。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40. 張海鷗、孫耀斌(2006)。《論學繩尺》與南宋論體文及南宋論學。文學遺產,1,90-101。
  41. 張高評(1988)。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2. 陳大齊(2015)。大眾理則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3. 陳秉貞(2011)。三蘇史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44. 閔澤平(2014)。南宋「浙學」與傳統散文的因革流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45. 黃振萍(1997)。八股文起源與《論學繩尺》。中國典籍與文化,4,43-46。
  46. 慈波(2015)。《論學繩尺》版本問題再探。文學遺產,4,94-102。
  47. 葉百豐編(1999)。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
  48. 熊禮匯(2007)。從選本看南宋古文家接受韓文的期待視野─兼論南宋古文選本評點內容的理論意義。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4(4),1-8。
  49. 熊禮匯編(2010)。中國古代散文藝術二十四講。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0. 劉祥光(1996)。時文稿: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近代中國史研究,22,49-68。
  51. 鄺健行(1999)。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
  52. 蘇越編、于德禮編(1990)。文章寫作中的邏輯技巧。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蓋琦紓(2021)。從文章評點看南宋時文與古文「論體」之交涉及其意義-以柳宗元〈封建論〉、徐霖〈太宗治人之本〉為例。淡江中文學報,44,63-99。
  2. (2021)。陳傅良《春秋》學與古文關係研究。人文中國學報,33,281-315。